随着火星基地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火星上面临的挑战逐渐变得多样化。火星表面的环境变化一直是人类在火星生存的最大障碍之一,然而,最初的设想并没有考虑到火星气候的快速变化。在基地的初期建设阶段,科研团队密切关注着火星的天气模式,然而,几个月内,火星的天气和气候出现了超出预期的剧烈变化。气候模式的意外波动使得基地的生存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能源消耗、资源调配以及人员安全方面。

火星本身的气候并不像地球那样稳定。火星的引力较低,大气层极为稀薄,仅约为地球大气的1%,这导致火星几乎无法有效调节温度。火星的气温极为寒冷,平均温度为-60°C,夜间温度常常下降到-100°C左右,而白天气温则可以上升至20°C左右,这种巨大的温差使得火星的天气非常不稳定。

火星表面还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的影响,时常会有强烈的沙尘暴,且这些沙尘暴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尤其在沙尘暴期间,火星表面几乎没有可见光,极大影响了基地的太阳能发电和通信系统。基地依赖的能源和资源供应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更加脆弱,甚至一度面临全面瘫痪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远和艾琳提出了两个关键方案。一方面,他们计划引入火星气候调节系统,这种系统使用了一项突破性的科技——气候控制合成材料(CCSM)。CCSM能够吸收火星表面大量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可控的热量,通过地面网络的分布式系统,将热量精确地分配到各个关键区域。该技术在理论上可以调节局部区域的气温和湿度,减缓火星极端气候对基地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李远和艾琳还决定启动火星大气层改造计划。利用一种名为大气分子分解技术的科技,他们将能够分解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加热火星的上层大气,逐渐提升火星的温度,试图通过这一方法制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个技术本质上模拟了地球上的人工温室效应,但其复杂性和风险也比预期要大得多。

然而,在实施这些先进技术的同时,火星气候却给基地带来了更大的惊讶。几个月内,火星上发生了几次极为罕见的天气事件。一次,基地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沙尘暴,风速超过了500公里每小时,几乎摧毁了基地的外围设施。沙尘暴将火星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阻碍了太阳能板的正常工作,使得基地内的电力供应一度中断。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沙尘暴持续了将近两周时间,在此期间,火星气温急剧下降,温度一度跌破-100°C。许多设施因为无法应对极寒的温度而出现故障。基地内的部分供水系统和温控系统出现了大规模的停运,导致基地内的生物实验和部分工业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对于远程科研和日常生存保障来说,这次沙尘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李远决定进一步升级他们的自适应环境调节系统(AEPS)。这种系统采用了全息气候控制装置,该装置利用高度智能化的气候模拟技术,根据火星气候的变化,自动调节基地内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确保基地内的生物实验和生活设施能够在最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运行。AEPS系统的升级版可以在遭遇沙尘暴等突发气候事件时,自动调节基地的气候参数,保持基地的正常运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