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基地的环境条件极其严峻,资源有限、技术困难,生物实验的成功对于未来的火星基地移民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地的自给自足能力,李远和艾琳联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将火星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实验,以期解决火星长期以来无法实现有效农作物栽培的问题。

火星表面的土壤,由于长期缺乏丰富的有机物质和水分,显得格外贫瘠。在早期的科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火星土壤中的硫和氯化物含量过高,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的生长。此外,火星的极低温度和低气压也给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更为关键的是,火星上几乎没有自然的液态水源,而水分是生物生长的关键要素。

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上的农作物几乎无法在火星土壤中生存。因此,李远和艾琳决定设计一项涵盖火星土壤和植物种植的实验,试图在火星的严苛条件下创造出一个闭环生态系统。

为了让火星土壤适宜植物生长,李远依靠了一项从地球带来的科技——生物修复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由纳米级的碳化硅和可降解塑料组成,具有改善土壤结构的能力。它们能够在土壤中释放出微量的营养成分,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善火星土壤的理化性质。

艾琳则负责利用自适应环境调节系统(AEPS),通过人工智能调节实验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要素,以模拟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该系统利用高度集成的传感器网络与AI算法,能够实时监控并调整环境条件,确保每个植物种类都能在最适合的条件下生长。

同时,李远还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水凝胶基质,这种凝胶能够将水分有效锁定,减缓蒸发速度,并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即使在没有外界水源的情况下,植物也能够从中获取水分。这种技术可以在火星极其干燥的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在实验的初期阶段,李远和艾琳团队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火星土壤经过改良后,已经能够支持一些耐旱植物的生长。实验温室内,几株地球上的小麦和生菜植物开始发芽,虽然它们生长缓慢,但这足以给他们带来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规模逐渐扩大,更多的植物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初期的条件已经改善,但火星的低重力和高辐射环境使得植物的生长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植物的根系发育不良,茎秆也难以达到足够的强度,造成了不少植株倒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