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查盖等人一路疾驰,赶回努尔哈赤的营帐。他们单膝跪地,满脸羞愧。哈日查盖抱拳说道:“大汗,我们中了明军的奸计,囚车里的不是代善。”努尔哈赤听闻,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愤怒和焦虑:“可恶!竟然被他们算计了。看来要和天启这个小娃谈判了!”

皇太极率先开口,眼中闪烁着怒火:“父汗,明军此举实在可恶。依我之见,我们可以先派使者前往明朝,以外交谈判为名,探听他们的口风,看看他们究竟想如何处置代善。若他们狮子大开口,我们再做打算。”

范文程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四贝勒说得有道理。不过,外交谈判不能只靠使者空口白牙,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有吸引力的条件。比如,可以承诺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对明朝边境的小规模侵扰,或者提供一些我们后金的特产作为交换。”

阿敏却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哼!和明军谈判有何用?他们向来言而无信。我们应该直接出兵,给他们来个军事施压。让他们知道我们后金不是好惹的,要是敢伤害代善,我们就踏平他们的边境。”

努尔哈赤眉头皱得更紧了:“阿敏,你太冲动了。军事施压固然是一个办法,但现在并非全面开战的好时机。一旦战事扩大,代善在他们手中,反而会更加危险。”

阿敏不服气地坐下,嘴里还嘟囔着:“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

范文程看向努尔哈赤,缓缓说道:“大汗,我们可以双管齐下。一边进行外交谈判,一边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调动,让明朝感受到压力,但又不至于引发大规模战争。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明朝内部的情况。”

“你是说,收买明朝朝廷中有影响力的官员?”努尔哈赤问道。

“正是。”范文程点头,“据我所知,明朝如今党争激烈,魏忠贤和东林党势如水火。魏忠贤权倾朝野,而东林党中的杨涟等人也有不小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尝试收买他们,让他们在朝廷中为代善的事情说话。”

皇太极有些疑虑:“可这魏忠贤和杨涟,一个是奸佞,一个是清流,他们会接受我们的收买吗?”

范文程微微一笑:“他们虽水火不容,但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魏忠贤贪财好权,我们可以用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权力诱惑他。而杨涟,虽然正直,但他心系明朝百姓和江山社稷。我们可以向他陈明利害,若代善之事处理不好,辽东战事将永无休止,受苦的还是百姓。”

努尔哈赤沉思片刻,说道:“那此事就由范文程你去安排。不过,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让明朝朝廷察觉到我们的意图。”

“是,大汗。”范文程领命。

数日后,在魏忠贤那奢华的府邸中。

“公公,小人奉我主努尔哈赤之命,特来拜会。”暗探恭敬地行礼。

魏忠贤坐在太师椅上,斜睨着:“哦?后金来的?有什么事?”

暗探赔笑着说:“公公,您是聪明人。如今代善在明朝手中,我主希望公公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促成代善的释放。这些财宝,只是一点小意思,若公公办成此事,日后还有更多的好处。”

魏忠贤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但很快又掩饰过去:“哼,代善是后金的重要人物,放了他,对咱家有什么好处?要是被东林党那帮家伙抓住把柄,咱家可就麻烦了。”

暗探说道:“公公,您想一想。如今辽东战事不断,朝廷耗费巨大。若不放代善,战事只会越来越激烈,如果大明战事失利,东林党肯定会借此攻击朝廷处置不当,特别会说公公粮饷筹划不利。如果大明胜,孙承宗必定更受天启宠爱,如果军权掌握在东林党人手里,对公公百害无一利啊。而若放了代善,一来可缓和局势,二来我主还会继续向公公您表示敬意。这功劳不都是公公您的吗?您在皇上面前也更有威望,东林党还能说什么呢?”

魏忠贤沉思了一会儿,微微点头:“嗯,你说得有些道理。不过,这事儿可没那么容易,还得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也在设法接触杨涟。在杨涟的书房外,范文程的心腹等候多时,终于见到了杨涟。

“杨大人,小人有礼了。”心腹恭敬地说道。

杨涟看着心腹,神色严肃:“你是何人?来此作甚?”

此人深吸一口气:“大人,小人从后金而来,为代善之事。大人一向以国事为重,如今代善被擒,小人希望大人能从中斡旋。”

杨涟眉头一皱:“代善是后金之人,乃我大明敌人,我为何要帮他?你们后金屡屡犯我边境,生灵涂炭,此乃国仇。”

来人笑道:“大人,小人明白您的担忧。但如今朝廷内忧外患,大人也不愿看到百姓因战事受苦吧。若释放代善,可暂时缓和辽东局势,朝廷可利用这段时间整顿军备,加强边防。而且,大人可借此让朝廷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钱财用于百姓。若战事不停,苦的还是百姓啊。”

杨涟陷入了沉思,在房中踱步:“哼,你们后金的话可信否?若放了代善,他再兴兵,如何是好?”

“大人,我主努尔哈赤愿以质子为押,确保在约定时间内不犯边境。并且,大人可提出条件,让后金在边境开放互市,促进贸易,这样既能缓解双方矛盾,又能增加朝廷收入。”

杨涟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此事关系重大,我需与同仁商议。但我警告你,若你们后金有任何不轨,我们绝不放过。”

在边境,皇太极按照计划进行着小规模的军事调动。后金的军队频繁出没在边境附近,进行军事演练,让明朝的边军如临大敌。明朝的守将连忙向朝廷上报,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杨涟召集大臣们商议,众人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后金的阴谋,不能轻信;有人则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为国家争取时间。经过激烈讨论,杨涟决定“大仁不仁”为了百姓,还是罢兵言和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