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寓杨士奇,未来的大明首辅,此时却在为养家糊口而拼尽全力。

私下接触刘学勤,虽然这是翰文堂不接的生意,但若是传出去,必定是落个解聘的下场。

但他不是头回接私活了,听完刘学勤首印就要各一千册,可把他吓了一跳。

塞音老仙这两套经文可不是按照【道德经】的路子写的,什么微言大义,不存在的,全都是落落长的大白话。

两部经书合计要二十多万字!

略一合计,杨寓报出需要上好青纸十二张,每张六文钱;白纸一千一百零五张,每张一文钱。

一整套经书单是纸钱就要折银一两二钱的样子。

还有刻版,也要一千多版,每字的工费是六文,考虑到这么大印量,价格最低能谈到二文五厘,制版费也要六百两。

再加上墨水、损耗之类,杨寓报了个打包价:一千七百两。

“嘶——”

饶是父子俩见过钱,也被这个价格吓了一跳。

其实明朝时候印书就是很花钱的,后来朱棣为了编【永乐大典】,恨不得把国库六分之一的银子都花在里头。

“你没必要一上来印这么多,我看一两百册尽够。还有,要不要为父帮你润色一下,我看这字数起码能减去一半。”

刘喜贵帮忙出起主意,想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语速都快了几分。

“嗯,我们也可以选择硬棒纸,价格只消白纸的一半,算下来可以省不少。”

杨寓以为老仙嫌贵,也提出了个省钱的法子。

是有些小贵,但刘学勤想的却不是这个。

十年下来,他给道场存下一万多两银子。还有马宝梅管的公中也有近一万两,这笔钱,他也有相当大的支配权。

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制版最少要两三个月时间。

因为杨寓这头接下私活,还要找翰文堂的匠户来刻板。这个过程是很不稳定,而且有风险的。

为这点小事花费大量时间,老仙觉得不划算。

“在这城里盘下一家书铺要多少钱?”

一番合计,他问杨寓道。

“啊?这个事我要打听一下。”

眼见主顾有了别的想法,以为生意要泡汤,眼中闪过一抹沮丧。

“我这票生意,你们能赚多少钱?”

“啊?”

杨寓看了老仙一眼,心说哪有你这样问话的,但又见对方眼神清澈,似没有藏什么坏心,硬着头皮作答:

“几个人搭伙,下来每人能得着十到二十两不等。”

刘学勤点点头,说道:

“我想盘家书铺自己经营,要带个院子的,往后可以自己印书。”

“你若能办成此事,我便请你做掌柜,可预支你十两银子。事成之后,给你五两银子月俸,年底分红另算,怎样?”

“真,真的?”

杨寓在书行干了三个月,但他为人机灵,早摸清这里头利润不菲,眼看从天上落下来个大饼,他也没敢一口接住。

“秦州城能干刻板的匠户是有数的,要是能挖走,别家早跟罗掌柜抢这碗饭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