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才是人口增长的主力军,到了城市,即便生育意愿再高昂,总人数也会减少,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造人。
朱雄英可不希望大明过早进入人口降低螺旋,那就成笑话了。
当前工厂赚钱只是假想,一旦百姓觉得移民开荒收入大幅超过工人,就没人愿意当工人。
大明没有那么多移民,朱元璋每年还要组织强制移民,除了乡土情之外,还是移民过程安全无法保障。可一旦有了铁路,这些都不是问题。
显然朱元璋也认可铁路的重要性,增大了六合铁厂的投入,铁厂正全天候生产钢轨,木材厂也在生产枕木。
很快铁路修建工作就会开展,或许都不用铁路完全修好,那时工厂发展就会陷入困顿。
但经过初期的快速增长过后,工厂无论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已经增大无数倍,那时候那些工厂主只能再找朱雄英。
那些地主、富商,总会有人朝秦暮楚,家里占着不到300亩,不用交地主税,或500亩少交税。随工厂效益提高,一定会有无数人放弃那300亩,最终全面依靠工厂。
一旦工厂出了意外,他们就会破产,朱雄英就能真正掌控他们,就算他们反应过来也来不及了,随着高产作物普及,耕地一定会直线升值,那快要破产的家资买不了几亩地。
到时候朱雄英就可以让他们主动让出工厂利益,从私人工厂变成集体工厂,这种自主选择的改变可比一开始强硬实施更好。
而集体工人哪里来,还是乡村,还是要依靠掌控乡村集体议会的朱雄英。
“茹兄,这乡村议会皆愚昧小民,只知争吵不思对策,凡遇事迁延日月,如何治理乡民?”
“练兄此言差矣,乡村之中不缺时间,唯患不公,唯患不均。”茹瑺向刚考取功名,被朱标派来支援茹瑺等人的练子宁(有一批,不止他一个)说道,“太孙设此议会很精妙,有事会上吵,免得积压愤恨,暗中内斗。”
练子宁来自江西,新科举人,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被朱标看重,首先派到朱雄英这里学习。
练子宁问道:“若一直吵不出办法,怎么办?”
“参会人员都是由百姓自行推举,吵不出办法也是百姓看错人,下次重新选就行。”茹瑺说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处处都是问题,朝廷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不让问题化为矛盾,化解矛盾最重要,太孙说的。”
“怎么化解?”
“由乡村议会上报县府,请朝廷评断。”
“若朝廷出面,岂不让百姓怨恨朝廷。”
“不,百姓还是会怨恨自己选出的人无能。”
“那最后怎么解决?”
“不用解决,朝廷照顾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占少数的只能自行承受。”
“如何承受?”
“迁移。”茹瑺指了指北方,“北方地广人稀,每隔数年朝廷便组织移民,那时那些自认为自家利益受损的人可以离开,不离开就只能选择接受。
朝廷只要确保没有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清官难断家务事。”
这种治理理念所有人都认可,与以往的族老断案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换成多人协商的议会,而议会中的代表又是百姓自己选出来的,这下朝廷更有理由推脱,非常得官吏人心。
朱雄英在浙江搞的乡村议会没有遭遇太多抵触,就因为把地主杀了个遍,没有抵抗的既得利益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