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883年年中,所谓“侯府”,所谓“王城”,现在有了一个正式名称班达城,已经初具规模。
图盖拉河口以北,德拉根山以东,印度洋海岸线以西,东西约三四十公里宽的地带在地理学上应当说是祖鲁兰北方向南的泄洪通道。万年的洪水把沿海的高地冲刷出一道南北走向的低地。但比较古怪的是,距离海岸线不远,还保留着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这山梁其实不高,却仿佛一道天然的城墙抵挡着来自印度洋的风雨。洪水冲刷出来的低地,中间有无数的小高地。低处平坦,可以种田。小高地可以住人,防洪防野兽。
班达城,位于南北走向的临海山梁的一段缺口处!大约一千多米宽度的缺口,真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话说,李林杨就这追求,酋长、任性!
缺口正中间是班达城所在地。
朝着大海的方向,是一个几乎正方的广场,足足四百米宽四百米长,再靠向海边,是一条沿海公路,再往外就是一道大约五百米宽的海滩。
广场后面(西)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乃是被命名为“胜利宫”地标建筑,实际上算是一个大厅。
胜利宫大厅,仍然是中西结合的建筑结构。大厅宽度三十八米,长度六十米,建筑面积两千五百多平米,内里的净空间也有两千平米。
虽然,号称“宏伟”,但以李林杨的眼光看,其实也就一般般。不过,话说回来,耗资两三千英镑的建筑,在纳塔尔地区,在祖鲁兰地区,称得上是宏伟了。
胜利厅之后,乃是政府部门,其中侯府,也就是李林杨的家占了一个小单位。再往后,乃是军营。再往后乃是一座寺庙。计划中还有一所小学,现在尚未开建。
广场、胜利厅,侯府、军营,寺庙这些算是班达城的核心建筑。在核心建筑群两侧,乃是两条宽达五十米的公路,从海边,一直向西延伸,规划只是规划,至于将来会延伸到哪里,不知道!
核心建筑北侧,是商业区、居民区。核心大道南侧,乃是医院,高端住宅区。
当然,时间还早,规划只是规划,真正建成的并不多。
身为大酋长,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乃是领土,这个成就来之容易,让李林杨都不好意思称之为开疆拓土。
首先是南北方向从理查德湾到图盖拉河口这八十公里内的散碎小族群,十多个,但人口不到五千,被轻松的纳入麾下。其实就是丁达拉的治安部队,类似行军一般的走了几趟,甚至都很少动枪,然后就全部收复。这些族群本来就不成气候,也比较小,被全部打散分配到班达堂族的五大部落之中。
同样生活在这八十公里区域内的另外两个大族群的一部分。在班达族不断的招工,尤其是旱季食品缺乏期间招工,逐渐的开始分化。以至于上千家,差不多有近万人,就主动融入了班达堂族。这些人可是族群中的主要青壮年!
别看这两个部落(都不是全族),都有好几万人的规模,一个族群一旦失去的五千人,而且是劳动力最强的人群,立即就开始衰弱。这个衰弱在这个时代,其实意味着挨饿!
然后,李林杨这边的主力部族军部队开始演习,丁拉达那边的治安军也开始骚扰,几个月下来,一个部落酋长逃走了,剩下的普通族人,立刻就融入了班达堂族。另一个部落撑不住,几乎全族迁徙,去了主部落那边谋生。
三下五除二,现在这南北八十公里,东西大约五十到一百公里内,全成了班达堂族的领地。领土面积已经实打实的达到六千平方公里。如果把德拉根山也划进来话,说两万三万平方公里也是有的!
这还不算,图盖拉河谷中的几个小酋长,现在已经以班达堂族为“主”,类比古代的话,算是羁縻部落。
人口方面,成就也是巨大的:班达堂族拥有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五万!羁縻部落也有三万人上下。
至于治理和管理,现在除了班达城,其他的还几乎都是部落的管理办法。而班达城,现在可不是几百人了,足足三千多常驻人口。
领土,人口,城市,军队、经济都已经逐渐成型,因此,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构,班达政府因此正式成立了!
李林杨也没人商量,也不想商量,独自一人设计另一种民主制度,六人七票制度!作为酋长他拿双票,而且免于选举和被选举。其他的五人,分别由华人白人黑人组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