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飞行大队起飞的同时。
“小游民”号星际攻击舰,4号车场。
谢尔盖.布尔卡托夫斯基中士放下手里的锉刀,满意的看着面前的“巨兽”。
那是一辆“飞马”B型突击炮,庞大的仿若史前巨兽一般的身躯,永远是它最醒目的特征。
“飞马”突击炮全长32.5米,宽11.83米,高6.72米。采用后置无人炮塔设计,安装有一门双联装的225毫米多功能火炮。
作为突击炮,“飞马”的全身都包裹着厚实的45J型特种合金钢板,这使得她拥有堪称变态的防护性能。
其正面装甲的等效厚度超过了毫米,侧面装甲的等效厚度超过了8000毫米,哪怕是最脆弱的顶部装甲,等效厚度也超过了3200毫米。
毫不夸张的说,在陆地上,鲜有能够击毁她的武器。
庞大的身躯,也让各种辅助装备得以集成在“飞马”体内。
激光近防炮,广域护盾产生器,全频段电子干扰装置,蜂群无人机发射器……在拥有变态防护性能的同时,“飞马”亦是战场上的多面手。
那门安装在无人炮塔里的双联装225毫米火炮既可以直射摧毁重装甲目标,又可以曲射进行远距离炮火打击。通过炮塔下方的自动装弹机,每5.2秒就可以完成一发炮弹的装填,保证了火力的连续性。
过往的无数次战斗记录表明,只要“飞马”出现在战场上,就必然能赢得战斗的胜利。
当然,前提是她能出现在战场上。
庞大的身躯在赋予“飞马”诸多优点的同时,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的缺点。
就比如说,速度。
哪怕是在两台核聚变引擎的全功率运转下,“飞马”的前进速度也只有22公里每小时。至于倒车速度,更是只有可怜的“-4千米”每小时。
这近乎“瘸子”般的移动速度使得“飞马”只能通过机载空降的方式,直接抵达战场的最前线。这就使得友军部队必须想尽办法压制敌军的防空火力。
这也正是“飞马”这个名字的由来。
除了瘸子一般的移动速度,“飞马”的故障率也高的令人发指。
为了让这头钢铁巨兽运转起来,“飞马”内部的各种机械装置复杂到了堪比“屎山代码”的程度,而越是复杂的系统,就越是容易出问题。
每一辆“飞马”,都需要一个排的后勤人员去维护。然而,无论作战前经过怎样精心的维护,“飞马”都必然会在战斗中“趴窝”。
能否在“趴窝”前移动更远的距离、为友军消灭更多的目标,是衡量一个“飞马”突击炮车组是否优秀的关键指标。
按照这个指标,安东车组无疑是最优秀的“飞马”车组。
在驾驶员谢尔盖.布尔卡托夫斯基中士用锉刀维护表面装甲的同时,车长安东.尤丁采夫上士正骑在突击炮的炮管上,用个人终端查看本次任务的内容。
作为第906“蜗牛”特种炮兵连的一员,安东车组这次的任务是在5号要塞群的东南角机降,协助机动步兵攻占47号炮台。
这是个非常适合突击炮发挥自身优点的任务。
无需长途奔袭,落地就开干。
要塞群附近的地形相对平坦,无需担心“飞马”孱弱的越野能力。
至于敌方密集的火力?在“飞马”突击炮堪称无懈可击的防护面前,那是最不需要担心的问题。
相较于敌人的炮弹,更危险的反而是突击炮内的红茶烹饪机。毕竟“飞马”从未有过被敌人击穿的记录,反倒是被红茶烹饪机拿下过击杀——有个倒霉的维多利亚车组在车内煮红茶时,不知怎么就引发了火灾,最终导致弹药殉爆,炮塔都被炸飞到了八公里高的天空。
就在安东第二十五次阅读作战计划的时候,他耳边的通讯器里传来了连长的声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