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货场模型作为传统零售业的经典分析模型,在当今电商环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货场模型中的“人”指的是消费者及合作生产者;“货”是全方位消费过程及体验;“场”则是泛零售、多元化场景。

在大数据驱动下的新零售模式中,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挖掘隐形需求,打造多元化新消费场景,让消费者在得到更好消费体验的同时,购买到心仪的商品。

人货场模型的定义

人:客户、业务员。

包括 C端客户按累计消费/会员等级分类,B端客户按行业/公司规模分类,业务员按从业经验、过往业绩水平、手头持有老客户数分类等。

在传统行业中,人货场的“人”通常指售货员,但在互联网行业里,“人”指的是用户,人的分析更倾向于用户属性分析。

例如在生鲜电商领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打标签,如促销敏感型用户、刚性购买用户、异常天气购买用户、疫区用户等,这些标签可能比传统的性别、年龄、地域等字段区分度更高。

货:商品结构,商品价格。

根据商品自然属性做分类,同时考虑商品毛利、动销率、库龄限制、剩余库存使用天数等指标。

货物属性会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包括购买频率、上市季节、产品价格、购买渠道等。

例如,新鲜蔬菜水果购买频率高,有季节性,一般拆散零售且不耐放;米面油购买频率低,无季节性,一般整包、整桶买。

同时,有一个简单的矩阵模型可以描述生鲜产品的复购思路,核心是产品购买频率和产品关联度。

场:销售渠道,推广方式。

包括线下渠道按地区、位置、营业面积、营运成本分类,线上渠道按推广平台、投放费用多少、转化率高低分类。

卖场属性对复购行为有重要影响,包含便利性、整洁程度、产品丰富程度、产品新鲜度、产品价格等。

在线上渠道,用户的登录场景、登录频次、登录后访问内容代替了门店位置远近,且在内容和跳转路径上能做的分析远多于线下。

但在生鲜领域,线上渠道的体验反而比线下差,其优势体现在不能出门的场景上。

人货场模型的操作步骤

业务梳理,了解基础数据。

包括有哪些客户、销售、商品、渠道等。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对公司的业务进行全面梳理。

明确公司的客户群体,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梳理销售情况,包括销售业绩、销售渠道分布等;

掌握公司的商品种类、库存情况以及商品的销售趋势;

同时,清楚公司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的运营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打标签,做分类。

对数据库中的客户、商品、渠道进行概括性分类,形成分类思维导图并在数据库里打好标签,便于分析时形成思路和交叉对比。

对于客户,可以按照累计消费、会员等级、消费行为等进行分类,如将客户分为高购买力客户、中购买力客户、低购买力客户,或者分为促销敏感型用户、刚性购买用户、异常天气购买用户等。

对于商品,根据商品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同时考虑商品毛利、动销率、库龄限制、剩余库存使用天数等指标,例如将商品分为不同品类,并对每个品类进行进一步细分。

对于渠道,可按地区、位置、营业面积、营运成本等对线下渠道进行分类,按推广平台、投放费用多少、转化率高低等对线上渠道进行分类。

通过打标签和做分类,形成清晰的分类思维导图,方便在分析过程中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并进行交叉对比。

明确分析目标。

目标要具体,如“9月销售仅达标 85.3%,分析差异来源”。

明确具体的分析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目标不能过于笼统,如“销售额下降了,分析下”,而应该像“9月销售仅达标 85.3%,分析差异来源”这样具体明确。

具体的目标可以是新注册用户数、经营单位成本费用、商品库存等,只要目标具体,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人货场维度进行拆解,寻找问题原因。

先看大分类,再看小分类;从差异大的维度开始;先看完一个分类,再看另一个。

以“9月销售仅达标 85.3%”为例,可以先分别看不同销售渠道达标率、不同商品品类达标率、不同客户目标达标率等维度,找出达标率最低的维度,从差异大的维度入手进行分析。

比如,如果发现商品品类达标率差异较大,特别是新品未达标,此时就应将新旧商品切换为主分析维度,继续深入挖掘原因。

在分析过程中,要先看大分类,再逐步深入到小分类,确保分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先看完一个分类,再进行另一个分类的分析,避免混乱和遗漏。

结合过程指标,深入分析原因。

如产品基础性能参数与竞品对比、产品价格与竞品对比、产品推广投入与自身同类产品同期对比、产品铺货进度计划与实际执行对比等。

当确定了主要问题所在的维度后,需要结合具体的过程指标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如果发现新品达标情况很差,可以对比产品基础性能参数与竞品,看是否在性能上存在不足;

对比产品价格与竞品,确定是否价格过高或过低;

对比产品推广投入与自身同类产品同期情况,了解推广力度是否足够;

对比产品铺货进度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找出铺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些过程指标的对比分析,能够具体看出问题所在,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人货场模型的应用案例

(一)生鲜电商复购率问题

货物属性分析

生鲜产品的货物属性对用户购买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首先,购买频率方面,像米面油等产品购买频率低,而草莓等新鲜蔬菜水果购买频率高。

季节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草莓等季节性强,而米面油无季节性。

产品价格也会影响购买决策,单品价格贵的产品卖得少,便宜的产品可能会批量购买。

购买渠道也有所不同,大件硬通货(如米面油)在线上买更省事,散件的生鲜产品则线下买更好,能现场试吃避免踩雷。

通过分析这些货物属性,可以了解到用户购买行为受产品影响的情况,同时也能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用户反复购买大米可能是在薅羊毛。

此外,生鲜产品的复购思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矩阵模型来描述,核心是产品购买频率和产品关联度,例如买了冻鸡翅、竹签,很有可能会买木炭、丸子、烧烤汁等。

卖场属性分析

卖场的便利性、整洁程度、产品丰富程度、产品新鲜度、产品价格等因素对复购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线上渠道在内容和跳转路径上能做更多分析,但在生鲜领域,线上渠道体验可能比线下差。

例如,不同于服装、零食、玩具等快消品,生鲜产品在菜市场、超市的生鲜区给人的视觉冲击远远强过电商。

线上生鲜的优势体现在不能出门的场景上,如下雨天、疫情期间交通管控、上下班没时间逛菜市场等。

对于线下卖场,距离越近、越方便的菜场肯定越吸引人;

越干净的菜场肯定更吸引人;

菜品越丰富的菜场越吸引人;

菜品越新鲜水灵的越吸引人;

产品价格方面,由于铺租、人工不同,有的卖场价格可能死贵死贵的。

用户属性分析

基于互动、消费行为标签对用户进行分析,如促销敏感型用户、刚性购买用户、异常天气购买用户、疫区用户等。

这些标签可能比传统的性别、年龄、地域等字段区分度更高。

例如,有多少客户是注册送 20元米面油券,首单免配送费,进口车厘子 25元 4斤这种活动搞进来的,这叫促销敏感型用户。

人货场模型搭建

从人货场角度建立分析假设,综合考虑用户、货物、卖场三个维度的因素,解释生鲜电商复购率低的问题。

人角度可以考虑地推质量太差,用户本身没有需求;用户有需求,但是薅羊毛型太多,刚需性少;刚需用户有一定量,但产品不符合用户需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