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我自己的作品题目居然是《潮神》,作为现代人,乍一看起来像是神话小说,其实不然,下面副标题《全景伍子胥》,就已经一目了然了,就是写伍子胥的一生。为什么作品单单取《潮神》呢?因为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历史人物。由于他对吴国的忠诚,屡次直谏吴王夫差,被夫差赐属镂剑自尽而亡,并把他的尸身用皮革包裹扔进闾江,浮于钱塘江之上不沉,反而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当地百姓认为这是伍子胥在显灵,所以怀着崇敬的心情把他尊为“潮神”,有的尊为“涛神”,还有的尊为“波神”。每年夏历五月五日端阳节,人们就会把粽子、食物抛进江中,划着龙舟溯江而上,以这种形式纪念这位潮神——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他的一生,与钱塘江潮一样,大起大落,波澜壮阔。对于颂扬这个彪炳千秋的历史名臣,历朝历代从文学作品、戏曲表演,直至今日盛行的影视作品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无外乎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诸如一夜白头,过昭关,刺王僚,助吴伐楚,吴越争霸等展开的,并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按时间顺序、历史背景,讲述伍子胥一生的传记性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那么,伍子胥的前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没有任何作者涉猎,也没有任何可以挖掘的题材?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系年》。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的正史、野史从未提到过的伍子胥的家人,他的亲弟弟伍之鸡。由于伍之鸡的出现,无疑给当今文坛一次惊天动地的巨震!因此,有必要把伍之鸡请到文学作品中来。
现代许多作者已经把伍子胥形象、故事情节描绘的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当我把伍之鸡写入我的作品中,或许有人会说,你是初创者,赶上了《系年》的发表,当然会攫取《系年》的成果,使创作伍子胥的素材又增加了空间。是的,我承认。《系年》的出现,打开了我创作的思路,丰富了我写作的素材,也更激励我把《潮神》写好。而我在动笔写《伍子胥》之时,已过去了漫长的三十五年,那是一九八九年,第一集有我的初写日期。所以说我不应该是初创者。
那为什么要把当初的《伍子胥》改成现在的《潮神》呢?大家知道写伍子胥的大有人在,各种发表的,以及未发表的趋之若鹜,而我再用《伍子胥》书名,是不是有点重叠?并无新意。因此,用《潮神》更符合伍子胥其人物形象,也只当是博人眼球罢了。我创作的是长篇小说,又兼顾影视创作,一书二用,所以我把它定为长篇历史剧。
我为什么那么喜爱崇拜伍子胥呢?在我尚未启蒙之前,我看过一本小人书,是余邵鱼《列国志传》伍子胥临潼举鼎的绘画图书。当时我对书中的人物甚是佩服喜欢,不知伍子胥是谁?却能危急关头举闸门救众。我父亲也是一个伍子胥的爱好者,他告诉我此人叫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一个文武全才的忠臣。他让我能读懂小说后,去读一下《东周列国志》,就会知道伍子胥的忠孝和勇武。在我默默喜爱崇拜伍子胥之时,我渐渐长大,涉猎了四大名著和中外许多书籍,唯独对《东周列国志》喜不释手,尤其是对伍子胥这个人物,更是情有独钟。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我家烧毁了各种古旧书籍,而我偷偷保留了唯一一套旧书,便是《东周列国志》上下册。至今我创作的源泉就来源于那套破旧不堪、纸张发黄的《东周列国志》。由于我对伍子胥的爱好,对伍子胥高尚情操的崇拜,便有了把伍子胥跃然于纸的想法。从八九年开始动笔写《伍子胥》,就这样写了一年,写下了前六集,都是利用上晚班的时间而写。我父亲知道我在创作《伍子胥》,他欣然提议为我誊写。他不顾年老体弱,用他笔走龙蛇、涓涓如流的隽美字体誊写了八万多字,并用日历纸做封面,至今我仍保存这几本初稿。
三十多年过去,为什么至今还在写《潮神》呢?这里面的林林总总就不必细说,有生活的艰辛,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琐碎。因我是个工人,为生活而忙碌,插过队,下过乡,得珍惜抚养家人那微薄工资的开销。四年前,父亲过了九十大寿,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问我:“昌明,你写过《伍子胥》,这么多年下来怎么没写了?”我默默无语,无言以对。是啊,父亲的提醒,是对我的鞭策,是对我的激励,是他等不到的期待。我自小佩服伍子胥,但也佩服自己的父亲。他一直从事财务工作,业余时间喜欢作画,很有造诣。在他八十岁时,就送给母校一幅松鹰图,家里至今还挂着他的大笔头泼墨图《荷花》。对于他老人的临终询问,我该怎么说呢?其实,这些年我并没有忘记伍子胥,时常在梦中也会出现伍子胥。我收集了所有关于伍子胥的书籍和文章,于是在我母亲去世后,重温了三十多年前写的《伍子胥》,并欣然命笔,开始了笔耕不辍的书写长篇历史剧《潮神》,以完成父亲
对我的期待。
《潮神·全景伍子胥》现已完成初稿,共八十一章,近一百二十万字。对于我这个白发苍苍、满嘴缺牙,只有高中文化的人,能写下一百二十万字的历史剧是艰难的,是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发生,对某句话的考证,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伪。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这才是初创者应有的态度。我主要是以《左传》为蓝本,辅以《史记》、《春秋三传》、《国语》,以及《吴越春秋》、《越绝书》、《战国策》、《东周列国志》、《太平御览》《说苑》、《渚宫旧事》、《诗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论语》、《孟子》、《老子》、《管子》、《列女传》、《楚辞汉赋》、《古诗源》、《新序》、《竹书纪年》、《吴郡志》、《列国志传》、《水经注》、《中华兵书》、《群书治要》、《孙子兵法》、《蓋盧》、《越公其事》等等诸多古籍丛书;对照查阅了《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中国名人大字典》、《中国历代大事年表》;特别要感谢李光荣所著的《万里寻访伍子胥》和李彦敦在网上发表的关于伍子胥故居等诸多方面的论证,感谢各位作家所提供伍子胥书籍的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接下来我来谈谈《潮神》与其它伍子胥作品的不同之处:一、首先根据《系年》第十五章,简74——84集释,景平王即位,少师无忌谗连尹奢而杀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逃归吴。伍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洍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壑。短短几句简文中,如晴空霹雳,道出了两千五百年前伍之鸡的真实存在,伍子胥确有其亲弟是不容置疑的!况且魏简刻记的魏史的年代,离伍之鸡“鸡父之战”的年代并不遥远,了解并深知伍之鸡其人的事迹和功绩。因此伍子胥与其弟伍之鸡逃亡吴国后,同样在做为父兄雪耻,报复楚国的行动。
二、兵圣孙武在所有关于吴楚之争中都少不了他的名字,他给春秋末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就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兵圣,而恰恰记载人物、事件详细的《左传》,以及记载人物对话的《国语》,却根本一字未提到孙武,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春秋末期没有这个人?非也!孙武从齐来吴确有其事。《越绝书·越绝外传吴地传》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善为兵法。这说明孙武不但存在,而且是从齐国而来,客居吴国,死后埋在吴都巫门之外。并强调:孙武善于兵法。也就是说孙武写过兵书《十三篇》,把它献给了阖闾。曹操在《孙子序》文中说,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孙武进献兵法,而非自己所用,从目前看来并没有任何异议。从《十三篇》内容来看,兵法都是以统帅、主将指挥作战的思路而写的。在阖闾三年(前512年),孙武通过进献兵法和“小试勒兵”的面试考核而“卒以为将”。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吴国对外的军事活动较为频繁,孙武没有担任过任何一次统帅或主将。孙武到吴国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区域内,吴国对外发生过十八次战役,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亲自担任统帅就有十二次;伍子胥、伯嚭、终累、泄庸、季子各一次。不知统帅或主将为谁一次(此役是采纳伍子胥偏师伐楚的建议,进行讨伐吴王僚之弟掩余、烛庸的战斗),根据本人推断,史籍上没有记载过伍之鸡,应该是伍之鸡任主将,我也是这么写的。综上所述,孙子是以兵法而成名,在当时孙子著以兵法却是为他人而作。古人乃至今日的我们主要是通过《孙子兵法》而了解孙武的,孙武的身后成名,也主要是源自《孙子兵法》。那么,在我的作品中,孙武只是一个默默无闻,未引起任何诸侯国注意的小角色,而是以幕僚或者客将的身份出现,才符合当时的吴国的国情,而不是什么大将军,或是什么军师(汉朝时才有的军职)?因此,《左传》《国语》未提及他也就情有可原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