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周王朝

自周武王开国以来,便以其无与伦比的国力和历代周王的智慧,屹立于三个王朝之首。中原腹地,这片肥沃的土地,见证了大周八百年的繁荣与强盛。南拒蛮族的侵袭,西抗大辽的铁骑,大周的边疆如同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大周王朝人才的汇聚。开国之初,八大铁帽子王的册封,如同八根擎天柱,支撑起了大周的江山。他们四文四武,文臣以智慧内定江山,武将以勇猛外扩疆土。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周的版图在短短三代人的时间里,就已经扩展到了三江汇流之处,将世代占据江南腹地的南蛮子赶到了江陵江以南。

第八代周王——周顺帝,以其非凡的远见和决心,花费大半国库打造了堪称密不透风的三江防线。随后他的剑锋西指,对准了大辽。当时的大辽正处于新老大王交替的动荡之际,在女武帝的铁蹄之下毫无反抗之力。大周铁骑一路势如破竹,杀到了黄龙城,也就是如今的圣城,将大辽的荣耀踩在了脚下。

大周开国五百年,就完成了前朝开国皇帝一统中原的理想。要知道,前朝可是八百年没能将国土扩宽一尺,足可见大周国力之强。

大周几代皇帝更是没有一位庸才。哪怕是顺历四十八年的那场秋月之变,也没能让联合起来想乘虚而入的大辽和南蛮子占到一丝便宜。当时新上位的康王,披麻戴孝,白衣亲征,在先帝和国之砥柱女武神同时暴毙的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将大周推上了王朝的顶点,是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康帝驾崩后,四皇子继位,也是一代明君。届时的大周收敛兵锋,举全国之力打造水利系统,扩宽河道,开辟大大小小码头无数,将漕运和商业推至巅峰。

现任皇帝周晓帝登基十年以来,政绩也是可圈可点。大力发展私塾、乡塾,对读书种子提供每年一次的大考以选拔人才,来弥补那场南渡带来的人才流失。晓帝花费十年时间将中枢重臣重新洗牌,不但补齐了因为之前流失的各司权臣,甚至较文治无双的周文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晓帝的姑妈,也就是大周第一位女皇帝周瑶帝在位时,发生了那件影响整个世界的大事件。无数家族、士子不满瑶帝的处理,纷纷离开中原中枢,向南逃难。有的归隐山林,有的南渡江陵江投奔了南蛮子,更有一些自诩骨鲠忠臣的要么撞死与金殿之上,要么自缢与府邸之内。那段时间,国家内外动荡,风雨飘摇。好在大辽和南蛮子也是同样光景,自顾不暇。

瑶帝,这位历史上第一位女帝,以其铁血手腕和坚定意志,抹除了一切胆敢在那件事上有异议的人,使得极具争议的政策得以推行。正确与否,市井坊间众说纷纭,当然那也是只敢在瑶帝驾崩后背地里说说罢了。据说瑶帝驾崩前对新任大内首席大宦官说:

“朕十四岁入宫,六十六岁登基称帝,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能说前无古人了。朕就是要看一看,不同世界的人能不能共侍一主。如果能成,朕就是流芳千古;哪怕不行,朕也要遗臭万年。”

在天穹破碎,成千上万没见过的异族乘坐巨船划破长空而来之际,这位人间第一位女帝王力排众议,在与那些天外来客达成共识后将大周版图的三分之一划分给了他们。将原本属于大辽的黄龙城更名为圣城,交于外族管辖,这一决策,无疑是惊世骇俗,大辽的大王更是百年来首次派遣使者前来大周,仅仅只是传达两字:胡闹。

在驾崩前瑶帝颁布了三项国策:一、对待外族不可有任何轻视不公,入我大周版籍皆是我大周子民。二、册封天外来客领袖为西域王,为大周镇守圣城以内一共三省之地以抗击大辽进犯。三、允许异族参与中枢管理,吸纳有贤之士封侯拜相。

小镇开设的私塾内,阳光透过纸糊的窗棂,斑驳地洒在落满墨迹的桌案上。一位年迈的老先生,身着朴素的长袍,手持戒尺,正站在书案前,面色凝重地教训着一名穿着深青色棉袍的学生。

“你们都是同窗,应当和睦相处,更别提这是先帝在世时施行的国策。”老先生的声音在私塾内回响,他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学生的面庞,

“叶生,你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叶生低头不语,他的脸上不再有往日的傲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惶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