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关是黄河两岸南来北往的第一大渡口,只是眼下兵事将近,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到处挤满了禁军的兵士和征集来的民夫,元恪和周琰一路走来,已发现越往北走是越发荒凉,很多百姓已经提前逃难,等走到孟津关这里时,已经筑满了防御工事,整个孟津关已经如同一座巨大的要塞,往日的烟火气息已消散一空。

元恪想起之前与晋王的嫌隙,为免节外生枝,便让周琰独自去见晋王,接洽支援渡河的事宜,自己则化作了普通的兵士闲逛了一番,与本地驻扎的禁军攀谈。晋王周瑶见到周琰来此,也是一头雾水,周琰带来的朝廷密诏中只说命晋王配合周琰便宜行事,也没有说具体行什么事,看眼前这区区一两百人,即使渡河过去,又能有什么气候?想必又是朝中哪个孺子,又想出的什么”锦囊妙计“,索性便不去想了,责令下属配合周琰,自己便拂袖离去了。

周琰也不在意,只要安排合适的渡船和船夫即可,于是便下去一起准备了。过了许久,等诸事都安排妥当了,周琰才回到队伍中。按周琰的计划,为了避开对岸叛军的重点盯防,他们还需往上游再走上五十余里左右的一个小渡口渡河,渡河后再往下游走上二十余里,才能到最理想的决堤之处。而且为了谨慎起见,他们必须趁着夜色渡河,等到达指定位置时,恰好是刚刚日出之时,接着晨曦的微光开始施工,这样人烟最少,不易被人察觉。

周琰计算了一下各段路程的时间,发现当下立马开拔,正好能赶上今夜渡河,于是事不宜迟带着队伍立刻出发了。一路上虽然紧张,却并无什么大事,等到船过黄河之时,周琰闲来无事,便又与元恪攀谈起来:”赵兄刚刚可是去逛了一下禁军的军营?依赵兄看,这禁军可否挡住燕梁叛军啊?“

元恪听言,无奈地笑着摇摇头:”依我看,难于上青天……且不说禁军人少,加上新征伐的新兵也不足十万,我刚刚查看了一番,只发现军备松弛,士气低迷,据兵士们说,自晋王来了之后,大肆提拔亲信担任军中要职,许多原本的忠勇将领都污蔑罪名,轻则丢官被排挤出去,重则军法从事丢了性命,军中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那晋王也非明主,来了之后也没见御敌良策,反而经常召歌姬来帐中彻夜狂饮……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敌得过如狼似虎的燕军……“

周琰听后也是哀叹一番,又继续说:”说起这晋王,赵兄你可记得那废太子周瑛?“

元恪回道:”不是已经贬为庶人,发配儋州了吗?“

周琰道:”是啊,前些日我听说,废太子渡海的时候遇到了海难,船只沉了,全家都淹死在了海里……“

元恪听后大惊:”啊……六公子,你的意思是,这是晋王所为?“

周琰耸肩一笑,说道:”谁知道呢……也许是,也许不是,我只知道即使被废了,这天下还是有人容不下他,有时候庶人也没有那么好当的。“

元恪听后不仅怅然,回想当初太子的风光无限,今日却落到这般田地,又想到此刻自己也身处船上,目下这黄河波涛汹涌,凶险恐怕不输海中,心中又多了一份莫名的恐慌。周琰见自己一番话竟惹得元恪这般不安,连忙打趣道:”赵兄勿忧,我们还是先做好自己的差事吧,莫管别人的是非。“

元恪点头称是,二人一路便不再言语,继续前行。等到上了岸之后,天天已经微微泛起白光,周琰见时辰比自己预计的晚了一些,连忙催着队伍继续往前赶。一路上果然如周琰所料,除了远远看到几个早起的农夫,并无什么人烟,眼看马上就要到达了,周琰正暗自窃喜,元恪却察觉到了一些异样,连忙将耳朵贴到地面仔细听。

周琰见状,不安地问道:”赵兄,怎么了?“

元恪又细听了一会儿,面色沉重地说:”不好,有骑兵,马蹄声杂乱,人数还不少,还正冲着我们过来。“

周琰大惊,果然没过多时,便有马蹄和嘶鸣声从道路前方传来,正是一队骑兵,人数约二三十人,向着自己反向而来。周琰连忙让众人好好伪装成商队,乖巧地退让到一旁让开道路。那伙骑兵越来越近,众人也越发不安,只见他们似乎只是赶路,并没有敌意,呼啸着便从身边经过了,等到靠近时,元恪从衣甲上发现这伙骑兵应该是从属于燕军的。

见那伙骑兵已经走过了,周琰才松了一口气,招呼众人继续赶路。却见那伙骑兵的领头军官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猛然勒住马头,带着队伍又重新回来了,众人刚放下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

那领头军官策马走到队伍前,仔细端详,问道:””你们是什么人?要去做什么?“

周琰连忙答道:“我们是商队,要往北方邺城去卖货。”

那军官眉头紧锁,继续质问道:“你们是卖什么的商队,还要连夜赶路,不知道最近这里马上要大战了吗?”

周琰继续遮掩答道:“实在是货主催得紧,小的们也是靠这个营生,实在没有办法,还请军爷通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