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夜里,李福猷的病情突然加重。
石平夷赶到时,这位太平天国硕果仅存的老人,已经溘然长逝了。
“父亲走的很安详,没有留遗言,只念了一句瓯北先生的诗。”
李福猷的儿子李平安,为石平夷复诵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石平夷沉默。
抛开拜帝的宗教矛盾不谈。
在政务和军事两方面,他与李福猷的理念也多有不合。
就拿练军来说。
石平夷反对密集军阵,训练士兵以小队为单位,各自灵活作战。
李福猷予以否定。
理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打仗打的是气势,军卒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气势,松松散散,不成体统。
石平夷在军队里搞文化教育,李福猷也坚决反对。
理由是士兵遵军令行事,不需要文化,头脑越简单越好,有文化容易想太多,想太多容易影响作战,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说白了,其实是新旧思想的碰撞。
李福猷错了吗?
还真没有!
自古以来的成功经验便是如此。
以前打仗,兵卒排列密集阵型,只需要听从军官号令,在方阵里做相对简单的捅、戳、砍、劈等动作。
没文化、头脑简单的士兵,确实比有文化的士兵能打仗。
但时代变了。
现在是枪炮时代。
就拿马克沁重机枪来说,最高射速每分钟600发子弹。
一扫大一片!
士兵阵型必须分散,拆成十几个,几个人为一队的战斗班组。
彼此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炮弹的爆炸半径。
如此一来,士兵普遍处在军官视线外作战。
士兵获取不了军官的实时命令,需要以小队为单位各自作战,根据战场形势决定小队的临时战术。
过去那种麻木的士兵显然是不行的。
军队必须搞文化教育!
石平夷没有埋怨过李福猷。
老人不是穿越者。
数十年前,太平天国那个时代,也没有重机枪。
每每出现争执,他便反复和李福猷据理力争,如唐僧念经般,讲科学,讲道理,讲事实。
这么多年来,石平夷总能在争议中胜出。
气的李福猷经常吃不下饭。
但老人哪怕接受他的道理,嘴却从不服软。
临走念句服软的诗,仍要选在他赶到之前。
“这些年,您老辛苦了,好好睡吧。”
石平夷替李福猷捋顺额边的白发,轻声念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辈定不辱使命!”
石平夷朝老人深深鞠躬。
...
“排好队,不要挤,每个人都有。”
“这火枪真彪悍,插刺刀,比我人都高。”
“日你姥姥的紫菜鱼皮,说多少遍了,枪口别对着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