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黎的大脑似乎同时抛出了饥饿和厌食这两个矛盾的信号,让她的身体陷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纠结状态。她交叉两条腿搭在茶几上很久了,说不上是舒服还是适应,下半身的惬意令人暂时满意。发烧落下的暂时性后遗症让耳朵感到刺痛,是轻微灼热的感觉,还带来了一阵阵的烦闷。
在坚果盒里搅拌了半天的手,终于鼓足勇气拿起了一颗核桃。是饥饿在叫嚣,与厌食的这场竞争似乎是占据了上风。但对手也不是善茬,距离嘴边仅有2厘米不到的距离已经是“最佳成绩”,那颗核桃保住了小命,又回到了它温暖的盒子里去了。
眼睛算不上是合格的目击者,却也在放空的同时,捕捉到了这场竞争中一些有用的信息。韵黎挺直上身,让长时间窝在沙发上的腰享受了瞬间的解脱,两手趁机在脸上抹了两把,也顺便抹走了想吃核桃的记忆。
两周多的时间里,韵黎吃的东西屈指可数,现在能好好地撑着,全靠体内脂肪大军的鼎力相助。她开始一条条数着自己这段时间的症状——发烧、全身酸痛、呼吸困难、头晕、耳鸣,以及吞过玻璃碴的嗓子、水泥堵过的鼻子、止不住的鼻血、丧失的食欲、时不时出门遛弯的记忆力、随心所欲的消化系统,还有恰好登门拜访的肋软骨炎和过敏性荨麻疹。
原定22点的洗漱被拖到了半夜2点。要说这段时间唯一稳定的是韵黎的情绪。除了发呆,她似乎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可做。
凌晨2:05,韵黎进入了梦乡,一天的繁忙和忧虑暂时被抛在了脑后。
在梦中,她回到了小时候住过的那个家,一栋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五层楼房。这栋楼房,颇具岁月沉淀的痕迹,其灰色的水泥墙面见证了无数过往的风霜雨雪。尽管时日已久,它却依然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韵黎的家安置在这栋楼的四层之上,每次攀爬楼梯都是一次挑战,却也充满了乐趣。
大楼之前,一条不宽不窄的马路横贯其间,双向两车道的规模适中。那时候,小汽车还是个稀罕物,人们出行大多靠二八大杠自行车和双节公交车。
路边的杨树长得很高,每到三四月份,杨絮飘得到处都是。以韵黎的妈妈和姑姑为代表的讲究派,会带个棉口罩或者小丝巾避免吸入;也有以韵黎的爸爸为代表的随心派,把高领的衣服拉到口鼻处意思意思;当然还有以韵黎爷爷及舅舅为代表的一身正气派,什么措施也不用。
这栋住宅楼与医院,仅隔一堵薄墙,故韵黎自幼便与医院结下深厚之缘。由于免疫力较低,她常常需要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她对于医院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哪位护士的手法娴熟,哪位护士是新来的,她都能一一辨识。
从韵黎房间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对面街道上一家丧葬用品店。门口摆放着一块大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笔工整地写着“寿衣”两个字。
所以,小时候识字时,韵黎最先认识的两个字是“寿衣”,然其义深奥,彼时之她仅能囫囵吞枣,记之而已。时光荏苒,韵黎渐长,始悟得此二字之真谛。每次看到这两个字,韵黎都会想起小时候在医院里度过的那些日子。虽然有人将寿衣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种迷信和陋习,但韵黎却更愿意相信它是对已故之人思念的一种寄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