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入了克隆时代后,哈迪斯的冥府就成为了奢求。愈发丰盛的劳动力和乌托邦式富足的社会为文明带来极大的飞跃。统治者不愿意失去人口红利,就像教徒不愿失去耶路撒冷。
经过长期的科学发展和法律的完善,比图特勒尔几乎只剩下了两种主流的离世的方式,一个是公民请愿,另一个是公民自发。像是在黑洞中失联、在战场上被完全消灭,在整个比图特勒尔死亡数量中只是沉在大海中的绣花针。
比图特勒尔尊重哈迪斯,就像医部尊重后土娘娘一样。人们厌倦了富足的生活,或是开始自己的奋斗,或是开始自己灵魂的洒脱。在彻底终结自己的生命与前往未来相比,更多的人选择后者。那么,在公民请愿和公民自发的两种前往哈迪斯世界的方式中,同样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为什么。
没有人能够勤奋的工作数百年。社会的变迁和人缘关系的散失总会为人类这一生物带来奇怪的伤感。就像日落西下、枫叶纷飞之时,智慧的生物感慨其盛大谢幕壮美时,也感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将如自然天象一样终将湮灭。智慧的生物都知道,太阳落下后还会再度升起,但他们或许也会再度意识到,昨日的太阳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或许新陈代谢是宇宙的规律,他们的重生也将会是对宇宙的施舍。
又为什么。
公民情愿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之所以程序繁琐,就像刚开始说的那样,没有统治者愿意失去人口红利。宝贵的人远远比得到整个宇宙更加令人心动。为了体现对哈迪斯的尊重,他们仍然会保留人们选择离开这美丽世界的合法途径。但这一途径过于简单,就会引起人口的流失。同样的,简单地程序会在愤怒之下草草的签署,人的感性是理性的智慧核心无法约束的,因此,繁琐与复杂也是一种保护。而公民自发是十分冲动、潦草、简单预谋的过程,几乎简单地无法想象。在智慧核心出现之后,帕氏克汀也随之出现了。
“您为什么要致力于发表这样一篇论文,研发出这一种理论成果?”
“因为我想人的死亡不会那么痛苦!”
同为应用化学科研人员的应空被帕氏克汀的创始人帕尔克的一番言辞惊讶到了。这段对白出现的时候,帕尔克已经彰显出了自己要抵抗智慧核心理智约束的野心。应空不知道帕尔克的发明是不是要自己用,但无论是自己用,还是给世人用,都是心理上和道德上难以接受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违背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总是难以习以为常的接受。就像科学家们最开始在研制原子弹时,依然有众多的科学家提出反对意见——就比如质能方程的发现者爱因斯坦。但在帕氏克汀被发明的那个年代,时任首相禁止舆论介入到科技的研发当中,海兔关于社会科技的热议常常保持严格控制的态度。正因此,应空没有将自己的意见告诉自己的导师,更没有发表在社交平台上。
直到今天,应空仍然遭受着骂名——试想一下,倘若应空不会背负骂名,而是他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就不会再出现人们使用帕氏克汀来了却自己的生命的事情了。比图特勒尔和许多文明一样,即使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几乎被完全消除,依然有人以行恶为自己的乐趣。
帕尔克或许正是厌倦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因此才决心要研发帕氏克汀。在帕氏克汀问世后不久,他就服药自尽了。
帕氏克汀的制作并不麻烦,其成分也没有严格管控的药物,但就是习以为常的东西相加起来,就有了安详且致命的效果。同样,帕氏克汀的服用方式也十分的丰富——冲泡、含化、送服、注射,都可以促使身体吸收帕氏克汀。以上两点正是它的可怕之处。一方面,帕氏克汀的任何成分都没有被管控,因此即使帕氏克汀自身被社统组织管控,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依然有方法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网络十分发达的年代,想要得到原子弹的制作方式十分容易,想要得到帕氏克汀的制作方式也易如反掌。另一方面,帕氏克汀并没有十分复杂的服用方式,情绪激动的人可以直接干巴巴的咽下去,故作镇定的人也可以默默地接受它化为唾液的一部分慢慢的流入自己的肠胃。
帕氏克汀解决起来十分麻烦。从药物方面来讲,并不是所有的病痛都有其对应的解——至于在其他的文明是不是这样,策划人尚不清楚。从克隆时代到来之后,人们更加偏向于使用克隆来躲避昂贵的医疗和残酷的病痛。医药学虽然仍在发展,但像帕尔克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帕氏克汀也一样,它见效快,麻痹神经、抑制电流,能够先行断绝脑部智慧核心对外界的信息交换。而且,它也没有解药。人们想要仓皇的拯救服用帕氏克汀自尽的人,往往只能立刻砍掉他们的头颅。从法律层面来讲,比图特勒尔不能禁用它的组成成分,这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比图特勒尔也不能禁止其制作方式的传播——无论多么严密的信息,终归是会泄露出去的。而且,比图特勒尔不能公开的表明他不愿意公民自我了断。假如这样,那么社统提供的所谓的公民请愿的方式就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公信力。
想要解决帕氏克汀的唯一方法,就是解决帕氏克汀使用者紧迫的矛盾。这一方面,社理部和反应署都在积极地加强研究和学习。就像是方才说的,为了一些话语而寻求短见的不在少数。很早之前,或者说是比图特勒尔的上古时期,统治者们就采用了大清洗的方法来铲除社会中故意作恶的不良分子。后来,伴随着社会越来越富有,文化越来越发达,统治者也更加的厌恶这种违反道德伦理的清洗方式。就像是首相曾经进行调研,偶然遇见的这一类事件一样。反应署在遇到那个姑娘当时在情绪特别激动,到最后回归稳定后,其父母冲上来的一掌使其迷茫的状况,就应当直接对他们采取强制手段,并将女孩子分离出这个家庭,最好是能够直接进入比图特勒尔的抚养院。但是,在那一次的行动中,反应署并没有这样做,最终酿成了悲剧。
“我只是那样说着玩,没想到他会自杀。不能怪我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说。是他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行,我没有杀人。”
你们说,为这种人注射一支帕氏克汀,是否会让人十分开心、激动呢。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