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贸易市场上,陈文远的队伍渐渐打开了名气,积攒了不少财富。正所谓有钱无锁就会被贼惦记,在陈文远的思想灌输下,宋人这次也是吸取教训了,发财的同时也不忘扩充军事实力。除了舰船数量,还从新来的难民中选拔了几十名青年人充实军队,人虽少,却也聊胜于无。同时还养了一支三百人的土著雇佣军。虽然加起来也才千把人,但对外号称还是三千劲旅。
怎么保持战斗力呢,那就是再去当别人的雇佣军,哪里有纷争,哪里就有龙渊营的身影。咱也不图钱,就是为和平而来,为弱者伸张正义。
之所以还要雇佣那三百人土著军队,主要是为了知己知彼,也不指望他们去卖命,就是没业务的时候,与自己的龙渊营搞搞对抗,搞搞攻防,时刻保持能战的姿态。
这期间也没造成多少战斗减员,那是为了保存实力,往往出工不出力,见机行事。如果对面太强,就躲在远远的地方摇旗呐喊、击鼓助威,最多也就是按最大射程的角度放点箭,毕竟几乎算是免费的劳动力,雇佣方的酋长们也不好计较啥。要是优势在自己这一方,那就胆子大一点,多多少少能加速对方的溃败。
“观摩”了多次战斗,宋军感觉这帮水猴子战力可不比蒙古铁骑差,而且历史上还有宋朝被跤趾国屠掉一个边城的先例,虽然不是一个族,但都在一个片区混,战斗力也差不到那里去,所以还是小心为妙。
“用同时代的技术去打仗,只能是拼国力、拼体力、平谋略,这些方面我们底子都太弱,慢慢发展也不知等到猴年马月了,必须要有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去打破平衡,才能形成降维打击,达到以一敌十、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日子里,陈文远不断思考着,从脑海中不断翻找着能够快速运用的技术。
“海战,靠的是船坚炮利,那就从大炼钢铁开始吧!”陈文远突然来了灵感。在他的动员下,全岛开启了大炼钢铁运动。虽然全体军民都不懂怎么弄,听得也是有些云里雾里,但这么多事情经历下来,他们对陈将军这位领袖的英明睿智、高瞻远瞩,还是有着充分的认同。不管是啥,卯足干劲整就是了。
对于炼钢这事儿,陈文远也不懂具体技术,但大致知道原理,含碳的比例要合适,反复捶打便成了钢,再加些金属元素就是各种不锈钢。现在没那基础,先炼出普通钢就不错了。于是给了基本思路,让铁匠反复试验所谓的土法炼钢。
陈文远告诉铁匠们,他们需要的材料是粗石灰、铁沙、木炭、以及水,而这些东西都能在岛上找到。他让他们把石灰和铁沙混合在一起,再加入足够的木炭和水,让它们充分混合。接下来,他们需要一个大铁锅,把混合物倒入锅中,点燃木炭,不断搅拌,保证材料充分混合。
在高温下,石灰能够吸收硅酸等杂质,木炭则能够提供足够的碳,使铁成分达到炼钢所需的比例。铁匠们需要不断地捶打这个混合物,用铁锤敲打,翻动,重复这个过程数次,才能使铁成分达到足够的浓度。如果过度加热,材料就会变得太脆弱,而如果不加热到足够的温度,铁中的碳含量就不够,不能成为钢。
这样一来,岛上铁匠们便开始了尝试,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地炼出了第一批钢。尽管质量不是很高,但足以用来打造一些简单的农具和武器,如锄头、镰刀、弯刀等。这种土法炼钢的方法,虽然比不上后来的高炉冶炼,但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了。
等钢的产量上来了,就着手制作钢枪钢炮,以前也有土炮,但是笨重又容易炸膛,用钢材制作这些可以减少炸膛的概率。为了增加射程和准度,陈文远又想到了添加膛线,但是工匠们并不理解他的想法,他一个文科生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也就只知道个膛线,就说要让子弹或炮弹沿着一个方向自转,这样可以飞的更远、更准,剩下的只有交给工匠们瞎琢磨了。
另一方面,陈文远又想到了用铁皮包裹船身,加上一些尖锐的尖角,制造历史书上的铁甲船,也不知道耐不耐撞,先弄了两艘试试效果。
又是大半年过去了,在全岛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努力下,他们造了两艘主力舰,全部用铁皮包裹,船舷两侧都加上了一排新铸造的小钢炮,不多,也就十来门。
船头船尾各一门大钢炮,威力要强一些,还能缓慢转向。所有炮的顶上都加了一层棚顶,尽量防止流矢等武器对炮兵的伤害。小型舰船方面,加上以前原有的,也有五十多艘了,这规模在当地也算很有实力的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