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称得上阻碍图论发展那片乌云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四色猜想的人工证明算一个,拉姆齐数的计算也有资格位列其中,对于这两大难题的研究,学术界几乎停滞了十几年,若是有人在这两方面作出突破,不应该早就传遍数学界了?

更何况,结构图论界最强的三个巨佬Paul Seymour,Robin Thomas和 son在90年代努力了两年多,都没能完成四色猜想的人工证明;而拉姆齐数的计算就更不用说了,按照保罗·艾狄胥的说法,即使是到了地球毁灭的那一天,我们都不一定能知道R(6,6)的具体数值,就不用说更高阶的拉姆齐数了。

即使是这样,刘德汉仍旧坚持在这种顶级会议上做出如此高的评价,与会的学者都很好奇,刘德汉临时更换的这个议题,到底是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才能配得上这样的称赞?

答案很快揭晓!

就在所有人议论纷纷的同时,报告厅中央的大屏幕上,便出现了这样一行醒目的字体——利用有效准随机性对拉姆齐数渐进上界的改进。

随着这一标题的出现,刘德汉的声音也再度响起。

“是的,你们都没看错,就在上个月,国内的两名学者,成功地在论坛上完成了对拉姆齐数上界的第二次改进!接下来的汇报,是由我跟周老师对他们论证过程的整理而得到的。”

报告厅中先是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紧接着所有的与会学者,都忍不住再次议论起来。

“真的假的?有人改进了拉姆齐数的渐进上界?!”

“虽然学界目前还没有任何的消息,但刘老师应该不会在这种场合骗人的!”

“我还是持怀疑的态度,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学者宣称自己改进了拉姆齐数的上界,但实际上只是对原有模型的修修补补而已,根本没有触及核心部分,更何况你们没听到嘛,这次还只是在论坛上的讨论,连论文都没有形成,真实性就更加有待商榷了。”

“有道理,如果拉姆齐数的上界这么容易改进的话,也不会过了十几年依然没有任何的突破性的进展了。”

面对底下这么多质疑的声音,刘德汉只是淡然地笑了笑,毕竟他第一次看到改进后的结果时,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最终确认的。

随后,刘德汉便整理好思绪,开始详细地介绍起方程与π合作得到的改进过程。“……由此,作者得出了本文的第五个引理,假设H是r个顶点上有e(H)条边和ΔH个三角形的图……”

整个论证过程,被刘德汉与周景明整理成一份10页的学术性文章,而为了得出最后的结果,方程给出了超过十个引理以及假设,论证过程十分严谨。

而随着刘德汉汇报的逐渐深入,每个人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就连那些最初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也都忍不住做起了笔记,至少到目前为止,整个论证过程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照这样下去,似乎真的可以对拉姆齐数的上界做出实质性的改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越是汇报到最后,刘德汉的汇报速度也越来越慢,方程所做的改进中,最难理解、同时也是最精妙的一点,就在后面的模型中,如果不细讲清楚,估计会有不少人搞不懂最后的结果到底是如何得出的。

“所以,将上一个引理带入到模型当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改进后的拉姆齐数上界,就是大屏幕上显示的这个不等式。”

整个汇报过程足足持续了两个小时,虽然汇报的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名词,以及一连串公式,但对于参加会议的嘉宾来说,却无异于一场饕餮盛宴!

严谨!

新奇!

完美无缺!

这几乎是所有人对于论证过程的共同评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