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太阳西斜。
红霞照在红袍,刘备正靠着牛车打盹。
牛车走在乡道上,一个隶属于当地士族的农人,正抱着自家的女儿回家。
农人腰佩手戟,看谁不顺眼都能来一家伙。
此时的大汉不禁这类短兵器,只是禁止士族之外的农人储藏盔甲。
小女孩指着刘备的脸蛋,大声喊道:“娘亲,这个哥哥好漂亮!”
农人大惊失色,当即给了小女孩一巴掌。
“胡说什么呢,这是士族家的大娘子,你不要命了。”
她看刘备还没睡醒,于是抱着女儿,慌忙逃窜。
此时,刘备揉着眼睛醒来,伸了个懒腰,十分清爽
他四周张望,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穿越到女尊世界,他从未到过这处村庄,想必这里应该是涿县之外。
他已经在涿县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来他被各种规矩束缚。
如今穿上女装,到了外界,却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此时正是农忙时节,小麦金黄,田间小道,时常能看到农民收割小麦的身影。
她们头戴黄巾,腰系黄带,显然都是太平道的信徒。
忽然,刘备看到一人身穿黄袍,腿贴符纸,脚步如风,超过他们的牛车。
沿途农人都在伸手高喊:“仙姑辛苦了,留下来喝碗茶吧。”
那仙姑一边快走,一边寒暄道:“大伙辛苦,常山郡发生蝗灾,不日可能有灾民从西方涌来,我家渠帅已在河间郡太守处,为各位争取减赋,也请诸位藏好粮食,守好粮仓,救济灾民时,须我等信众保护,以免发生争斗。”
农人们听到此事,都是面面相觑,又高喊着:“仙姑,留下喝碗村酒罢。”
仙姑早已没了人影,只有声音徘徊。一派仙风道骨,很是不凡。
“改日再来,本座要去下座村落,知会各位信众,各位请保重身体。”
农人们对着那道人影拱手,道:“多谢仙姑,多谢黄神!”
刘备曾听卢植老师说过。
道门有六位教主,主张入世者,仅有三位。
这三位是东方太平道张角,西方五斗米张修,南方正一道张衡。
三张之中,太平道张角势力最大,信徒遍布八州,占据大汉十三州半壁江山。
太平道的仙姑多被称为使者,身怀道门奇术。
有护法金甲使者,有司水掌药使者,还有地行传音使者。
其中,地行传音使者,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不带兵器,徒步行走。
她们没有兵器,自然不会用兵器拦路抢劫,也从不骑马,自然不会高人一等。
只靠双脚行走,速度却一点儿也不比马儿慢,靠的是深厚的玄门内力以及腿上的符甲。
刚才那位应当是太平道的一位地行传音使,负责在村落间传递消息。
这让刘备纳闷,太平道的仙姑竟然与农人相处如此和谐。
这和他印象里的太平道有些区别。
他又往路边一座农舍里查看。
一位仙姑正蹲在火炉前熬药,身上黄袍打满补丁,很是朴素。
一个年老的农人只是拿出两枚鸡蛋,一脸羞涩地坐在席子上。
那仙姑依旧为农人诊脉,望闻问切,一样不少。
还给农人开了正儿八经的药方。包药的黄纸写着大吉,显然是符纸。但仙姑没有忽悠那农人去烧符纸,喝符水。
只是教那农人心烦意乱的时候,仿照符纸上的“大吉”,在手心里写出“大吉”二字,心里自然就清静了。
在他的记忆里,太平道不是“忽悠百姓”的“邪教组织”吗?
怎么搞得这么正式,和后世的公益组织一样。
农人与仙姑告别,仙姑也没半点儿架子,只是坐在道堂里,等着其他农人寻诊。
更奇怪的是,那仙姑见着刘备一身士族装扮,立刻把道堂的帘子拉上,似乎对士族极为抵触。
而农人对此似乎见怪不怪,还怕得罪刘备一行,前来小声劝解。
“太平道的仙姑就是这个样子,士族的大娘子切勿怪罪,仙姑她们都是好人。”
这反倒显得刘备她们像是个小心眼的坏人。
牛车走得更远了一些。
“道可道,非常道。”
忽听到孩童读书声,两人又看到,一处乡村私塾里,一个道姑正在教孩子读书认字。
卢植从牛车下来,刘备跟在后面。
私塾里没有供奉大成至圣先师的【素凰】孔秋。
供奉的却是一尊手持轩辕宝剑的【黄神】太一。
孩子们念诵的经文并非是朝廷公认的《白虎通义》。
而是太平道的经典,《道德经》与《太平经》。
他们听农人们窃窃私语,才知道仙姑教孩子们认字,竟然不收学费。
农人们才不管仙姑教的是什么经文。
农人只知道仙姑会教孩子们读书认字,不像士族大儒,还看她们的出身。
只见卢植老师站在私塾外,摇头叹息。
“太平道在村落传教,等于在夺士族在乡里的根基,短短十年布道,已经有无数仙姑使者,如今连乡下人都替太平道说话,士族威信大不如前,若再让太平道这样经营十年,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只怕,大汉与儒门是真的要亡了。”
刘备深以为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