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言论,说的李明达既是高兴,又倍感压力巨大。
“原来琉璃馆竟如此重要,耶耶将它交给我……若我做的不好怎么办?”
陈景恪安抚道:“琉璃对朝廷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个生意却非常好做。”
“一旦琉璃馆开业,满天下的商人都将蜂拥而至,挥舞着钱财购买。”
“你只需要稳扎稳打将琉璃售卖出去,把该赚的钱赚到手即可,其它冒险的事情一概不做。”
李明达连连点头道:“额,我知道了。”
陈景恪想了一下,说道:“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做,这样岂能显出咱们小兕子的能力。”
李明达先是不好意思,紧接着眼睛亮起,道:“医师有好办法?”
陈景恪说道:“只是一些零散的建议,行与不行你可以和圣人、房二郎他们商议着来。”
这时玉珠走过来道:“娘子、医师,晚膳送过来了,是否让他们上来?”
陈景恪笑道:“赶紧端上来吧,娘子肯定饿了。”
玉珠也一直在观察李明达的表情,见她恢复正常,心中也松了口气,道:
“好的,我这就让他们送过来。”
很快晚饭被端了上来,四菜一汤很是简单朴素。
当然,这个简单只是相对于达官贵人来说。
这几道菜里有三道是炒菜。
自从李明达姐妹合伙开酒楼以来,炒菜迅速风靡长安,并以极快的速度向整个大唐传播。
李明达她们当然不会主动向外传播炒菜技术,但这东西说穿了并不复杂。
有经验的大厨尝一尝,或者远远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办法保密。
当然,这仅限于普通炒菜,一些程序比较繁琐复杂的菜肴,就不是那么好摸索的了。
而李明达她们开的酒楼,靠着这些招牌菜,依然是长安生意最好的。
据说分店已经开到了洛阳、扬州等地。
吃过饭屏退左右,陈景恪才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
“琉璃就是奢侈品,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与民生并无太多直接益处。”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用来收割富人财富的。”
“既然它是奢侈品,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提高它的附加值,让购买它的人觉得物有所值。”
他顺便还讲解了一下什么叫奢侈品,什么叫附加值。
李明达思索了一番,才点头道:“医师说的有理,那么如何提高它的附加值呢?”
陈景恪说道:“办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赋予它更多的含义。”
“可以着人写诗赋来赞美它,请人编写一些神仙故事,将它和神仙联系在一起。”
“比如有神灵特别喜欢琉璃盏,被属下不小心打碎,就勃然大怒将属下贬为凡人。”
“甚至我们可以打造一种独特的器具,宣称它代表着爱情。”
“如果以后所有的男女成婚,都将此物作为必需品,那才是真的财源滚滚。”
李明达连连点头,兴奋的道:“太好了,医师果然厉害呢。”
陈景恪也很得意,难免就多说了几句,把前世对奢侈品的炒作简单讲了一下。
这些方法并不复杂,可以说非常简单,前世人尽皆知的手段。
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人来说,这都是划时代的方法。
尤其是李明达,听的眼睛都快放出光来了。
这些方法对她来说,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犹如醍醐灌顶,有一种‘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的顿悟。
之后小夫妻俩围坐在一起,就琉璃馆的事情商量出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只是他们俩不知道的是,当天晚上李世民的桌桉上就多了一封密信。
里面写的正是梅心厅发生的事情。
看完之后他沉默了许久,不是为陈景恪经营奢侈品的方法,而是前面关于国家财政的那一番话。
作为皇帝,尤其是打天下的皇帝,没有人再比他更清楚这些话是多么的正确。
只不过受限于时代限制,他也只是意识到财政很重要,但这种认识并不是很清晰。
陈景恪这一番话看似简单,却直接告诉了他事情的本质。
很多原本并不是很通透的想法,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拿着这封密信反复阅读,又和自己的阅历相照应,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更加清晰。
只是很快他就抓耳挠腮起来。
盖因陈景恪并不是要给李明达上课,而是为了安抚她,所以讲的很笼统也很片面。
让李世民有一种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
这个陈景恪,就不能一次把话说完吗。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儿怪不了别人,毕竟这话本就不是专门为他说的。
接着他又想到了太子李治,这个生享太平的儿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恐怕还不如自己。
想到这里,他问道:“太子在做什么?”
从旁边的阴影里走出一个人,道:“回圣人,太子今日在东宫读书……现已歇息。”
这个人将李治的一举一动都告诉了他,甚至连去了几次厕所,喝了几次水都没有遗漏。
李世民沉默了许久,忽然说道:“将监视东宫的人都撤回来吧……不,留一个人在那边。”
“但这个人无需对外传递任何消息,老老实实呆在东宫就可以了。”
那人低着头道:“喏,属下这就是安排。”
李世民挥了挥手,这个人起身退入阴影内消失不见,就好像和黑暗融为一体。
监视太子和手下大臣,并不是他的习惯,整个唐朝都没有这样的习惯。
但因为李承乾造反,他在东宫安置了一些眼线。
一年多过去了,李治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不错。
加上消灭高句丽,让李世民重新找回了当初的自信,也就觉得没必要监视自己的儿子了。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李治要造反又能如何?
至于晋阳公主府那边,也不是为了监视李明达,而是想为了陈景恪。
没办法,这个人身上有着太多的秘密,且对皇室太过重要。
在他身边安置眼线,既是一种监视,也是一种保护。
陈景恪种种新奇言论无不说明,他跟着那个师父学到的,不只是医术、书法、诗词歌赋等。
他掌握着更多知识,甚至很多治国之法。
而这些东西正是李世民迫切需要的,所以陈景恪身边的探子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一言一行都会在当天呈送到宫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