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瑜认识曹操不奇怪,曹操几年前“举孝廉”来到雒阳,年纪轻轻就做了“郎”,后来又搞出了棒杀蹇硕之叔一事,搅动风雨,声名鹊起。

曹操本人才学不俗,到雒阳后听闻蔡邕才名,便常登门拜访,有时谈经论玄,有时交流文学音乐,颇为投缘。一来二去,尽管二人年龄相差二十三岁,竟结成了忘年之交,今日蔡邕徙行,曹操前来相送实属正常。

蔡瑜现在对曹操已没有了初见时的仰视之感,毕竟见过太多次了,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不管多么英俊的男神、多么美丽的女神,真过上几年朝夕相处的日子,也只是抠脚大汉和黄脸婆罢了。

但不得不承认,曹操的个人魅力着实了得,为人豁达不羁,心思细腻,文学造诣非凡,出身显赫全无傲气,让人不知不觉便对他心生好感,这一点他和袁绍显然不同。

偶尔也会和曹操一同前来蔡府拜访的袁绍,简直将袁家高门的贵气写在了脸上,任谁见了,就算不识,也得由衷的称呼一声“贵公子”。

曹操虽与蔡邕相交莫逆,是蔡府的常客,却不会拿一个黄口稚童太当回事,只知他每次拜访蔡邕,蔡瑜都陪坐在旁,并对他投以关注,还以为是蔡邕之子敬服或亲近自己,颇为自得,浑不知此稚童是在光明正大的对他进行观察,脑子里围绕着他转了不知多少圈了,如今更是被当做未来的对手看待,说来也是无辜。

言归雒阳西门处,蔡邕叔侄与前来送行的众人一一叙别,话毕,又拜谢众人相送之谊,便跟随甲士出城而去。

“雒阳,今日暂且别过,将来自有重见之日!”城门外,蔡瑜回首望向高大雄伟的雒阳城门,心中默默道。

东汉末年世道浑浊,朝廷昏聩,但公道自在人心,尤其对雒阳城内的人来说,朝内大臣为官、为人如何,皇帝未必清楚,他们却看得分明,押送蔡氏叔侄的这一伍甲士也不例外,不仅未因蔡邕、蔡质是有罪之身便轻视冒犯,反而尊称蔡邕为蔡公,因蔡质曾担任尚书,尊称其为为蔡尚书。

蔡瑜有意与这伍军士结交,一来是为途中能行些方便,二来也是为请教行伍之事。

此时,因“幼子主动请愿随父流放,不辞辛劳侍奉于左右”的孝行,蔡瑜也有了些“纯孝”名声,为人称颂,蔡氏又是书香名门,是当世上流社会的人,在这伍军士看来,蔡瑜主动示好,言语又有礼节,属于是“折节下交”,当然不会拒绝,因此两方相处颇为融洽。

从雒阳到朔方,足有两千里路程,按朝廷诏令,蔡邕等人应在五十日内抵达朔方郡五原县,需日行四十里方可。

但蔡质年过六旬,又在雒阳狱内被折腾的不轻,就算有蔡全时时背负,又有蔡瑜、蔡琬多加搀扶,几位甲士也时常相助,行走两日才走过孟津,不过区区五六十里路,即便如此,已然累的腿脚肿胀,浑身疼痛不止,按这种走法,流放路上只怕又要多一具枯骨了。

押送的甲士未有怨言,这日晚上,众人在黄河南岸寻了处渔家歇脚。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