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之中,文老先生正讲得激情,然而低头作沉思状的刘义真丝毫没有察觉到四溅的唾沫,边上的小丫头禾儿更是绝了,站在那小脑袋一点一点,睡的迷迷糊糊。
“咳咳......”讲得口干舌燥的老先生停顿之间发现自己唯一的学生似乎正神游太虚、梦交周公,不得不加重声音假装咳嗽几声。
刘义真从深思中惊醒,抹了一把嘴巴,还好,没有口水!抬头看到文老先生因生气而皱起来的脸只好尴尬的笑笑,小丫头则吓得一激灵差点没站稳摔了出去。
文先生其实对刘义真没什么好感,在建康的时候他就教授过太尉的诸子,不过几个小纨绔都很让他失望。
不过这也怪不得刘义真,老刘在孝武太元八年淝水之战前夕(约公元383年)得长女刘兴弟,其后一直随军出征,直至义煕二年(公元406年)方得长子刘义符,其时老刘已经年过不惑,义煕三年则连得刘义真和刘义隆,因此老刘对几个幼子是十分宠溺的。
从刘义真长姐的名字可以看出来老刘以前的状况,世家大族给女儿取名都是道韫、神爱以类,霸气点的还有女王、南风之流,所以不管老刘怎么攀附汉高祖,未发家之前估计连庶族都算不上。你看,兴弟这名字跟招弟、来弟、带弟、旺弟什么的都一个德性。
在没有儿子之前,老刘一直很器重长婿徐逵之,可惜徐逵之征司马休之时与军尽殁。而老刘经常领军出征,所以只能幼子镇守后方,譬如义煕六年,老刘让年仅四岁的刘义隆镇守京口,防御卢循之乱。
所以刘义真从小跟着老刘颠沛流离,天天跟军将为伍,哪里能坚持学习。
“二公子以为如何?”文老先生叹了口气,本来王修找他教导二公子他是直接拒绝的,不过耐不住王叔治苦口婆心的劝说,希望他能将刘义真带上正途,然而自己旁征博引,倾尽全力希望能讲解的透彻一些,结果自己唯一的学生直接走神,老先生有点怒其不争。
文先生名怀赋字义长。刘义真知道他学富五车,年轻时更是不惧艰辛游历江左,虽不说精通诸子百家,但是胸中有万壑是绝对当的起的。
文氏在永嘉之乱前也算是关中大族,不过南渡以后却日渐衰微,在南方不复人烟阜盛的光景,受到南方本地氏族的排挤,不得不投靠当时谢氏的北府,一直到现在,文家明里暗里都依附于老刘。
此次西征,老刘念其年老体弱,本不欲带文先生同往,不过老先生执意要北上,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一睹文氏当年关中旧址,拜祭先人。
“老先生,义真有一事不明!”刘义真看老先生生气了赶紧出声解释。
“二公子有何不明之处?难道老夫讲解的不甚明了?”老先生眉头一皱,那着手边的戒尺比划着,似乎考虑刘义真来那么一下子。
“不是不是……”这是上学得来的后遗症,看到老师拿戒尺就有点心慌,刘义真赶忙说到,“自刘渊僭位,晋室南迁,江左屡次北伐,为何却屡战屡败,功败垂成!”
“真是奇哉,今日老夫讲述经义,二公子为何于堂中思诸军事?”老先生有点不高兴,好嘛,自己给他讲述道理,他却在下面开小差。
“呃……”刘义真有点尴尬,不过该问的还是要问,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还是要听听文先生的看法,“近日伪夏诸军,侵我关中,义真才浅德薄,怕有负大人所望,有负关中之民!”
“哦?”文先生心里奇怪,难道真如王叔治所言,这个不务正业的二公子已经改邪归正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