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窦世榜来了,父亲亲自去将他迎了进来。手机端

他手里提着筐桔子。因都是家里人,母亲和丁姨奶奶没有回避。大家见过礼,窦世榜指了指桔子,笑着对祖父道“是大哥送回来的,我特意拿了点您尝尝。”然后从小筐里掏了个桔子递给窦昭“寿姑,吃桔子。”

窦昭人还有些呆滞。

母亲戳了戳她。

她喃喃地说了声“多谢”。

窦世榜笑着摸了摸窦昭的头。

祖父就道“上炕坐吧!我这里有慎行送的大红袍。”

丁姨奶奶立刻转身去了旁边的小茶房沏茶去了。

窦世榜也不客气,上炕盘腿坐在了祖父的对面。

窦昭拿着桔子,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眨也不眨地盯着窦世榜。

十年前就已经过世的三伯父,如今活生生地站在了她的眼前,还叫她吃桔子!

想她在田庄里的时候,三伯父隔段时间就会去探望祖母,每次去,都会给她带点小玩意,或是时新的帕子,或是漂亮的头花,或是稀罕的吃食,有一次,还送了她一对无锡泥娃娃。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穿着红色描金的小袄,笑眯眯地作着揖,把田庄里的小孩都羡慕得不得了。她把那对娃娃摆放在窗台上,直到她十二岁离开田庄,那对娃娃才被收到箱笼里,随着她从定县到京都,留在了济宁侯府。

那些日子,三伯父的每次到来都如同照在她身上的一缕阳光,让她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她从来不曾忘记。

窦昭的视线有些模糊,听见窦世榜笑道“……大哥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兰哥儿前些日子来信,说入秋到现在,大哥已经犯了三次心绞痛。只因河工未完,不敢有所懈怠。大哥来信,说等过了这些日子,他就准备辞官回家,和小叔一起潜心研究易经。”

祖父哈哈大笑,道“仕途虽荣,案牍亦苦。谁让他要做官的!”说着,笑容渐薄,正色地道,“他这心绞痛一日比一日厉害,可请大夫看过?”

“江南名医都请遍了。”窦正榜道,“可大家都没有什么良方。只是一味的让静养。大哥是那歇得住的人吗……”

窦昭在一旁听着,思绪却已飘远。

大伯父叫窦世样,是大伯祖的长子。比父亲大三十八岁,比祖父小四岁。他和祖父一样,从小跟着曾伯祖读书,和祖父说是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窦昭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去世。说是为了修河道,累死在了扬州府任知府的任上,事迹还写在祠堂的青石碑上。建武四年,江南发大水,很多河堤都被冲垮了,只有大伯父在任时修的那段河堤安然无恙。大伯父的政绩被重新翻了出来,皇上为此下特圣嘉奖了大伯父。

兰哥儿是大伯父三十六岁上才得的独子,二十一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却屡试不第。皇上念着大伯父功劳,恩荫他为句容县主薄。他来京都谢恩的时候,在京都的窦氏族人纷纷为他接风洗尘。窦昭因为继母的缘故和窦家的人不近,只派人送了贺礼。

自己要不要提醒三伯父一声呢?

可她说的话三伯父会听吗?

窦昭犹豫着。

丁姨奶奶领着两个丫鬟端着茶点走了进来。

母亲把她放到了地上,帮着丁姨奶奶上茶、摆放点心。

窦世榜端起茶盅来喝了一口,赞了声“好茶”,然后感慨“这可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

慎行是窦昭的二伯父窦世棋的字,是窦世样的胞弟,比窦世样小八岁,比窦世榜大四岁。他二十六岁就中了进士,之后一直在外做官,在江西布政使的位置上致的仕。

窦昭只听说过这个人,根本就没见过她在真定的时候,他在外做官他致仕回乡,她已经嫁到了京都。

大红袍产自武夷,听三伯父这口气,他现在应该在福建为官。

祖父听了哈哈大笑,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是个靠,怎比得上你?我们可都指望着你吃饭呢!”

窦家在外做官的多,为了科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贤贤书”的人更多。

窦世榜管着东、西两窦的庶务。

他闻言嘿嘿地干笑了两声,表情讪然。

窦昭记起来了。

三伯父不仅和二伯父、四伯父、五伯父一起参加过乡试,还和六伯父、父亲、大堂兄窦文昌、二堂兄窦玉昌、三堂兄窦秀昌、四堂兄窦荣昌一起参加过乡试……好像一直都没能中。

父亲见状端起了茶盅,迭声道“喝茶,喝茶!”又高声吩咐母亲,“三哥难得来一趟。你去跟灶上人说一声,做几个下酒的小菜,我陪爹爹和三哥喝两杯。”

“不用了,不用了。”窦世榜看了父亲一眼,笑道,“大哥让我给小叔带了几句。天色不早了,我传了话就要回去了。”又道,“快过年了,家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我呢!”

“那也不耽搁这会功夫。”祖父笑道,父亲却拉了母亲,“既然三哥有话和爹爹说,那我们就先回屋了。”也不管母亲的惊讶,推搡着母亲出了鹤寿堂,“三哥这个时候来,肯定是有要紧的事。”

母亲释然,又许久没见到父亲了,望着父亲的眼神柔得像藤蔓“那好。妾身回去服侍相公早些歇了吧!”

“好,好,好。”父亲应着,回头朝着鹤寿堂望了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窦昭顺着父亲的眼光望了过去。

四周静悄悄的,积雪在月色下闪烁着清冷的碎芒,祖父书房里桔色的灯光显得格外的温暖。

窦昭狐疑。

母亲却一无所觉,一路上和父亲说说笑笑地回了上房。

有个两鬓斑白的仆妇迎了上来,行着福礼喊着“七爷”、“七奶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