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完了一番感慨后,张彦正准备回吏舍,就见一队巡街差役收班回衙,顺便还带回了两名穿着士人长袍的‘人犯’。

不错,此二人正是在大街上发生口角,几欲造成殴斗事件的钱秀才和某道学先生。

此刻虽已下衙,但县尊大人仍是很有耐心的问明了缘由。而后简单教育了一下钱秀才,即行文提学道处置了。

但张雅吏之名,自此算是真正传遍了大街小巷。其‘我爱秋香’一诗,也被青楼艺伎加入曲调,传唱一时,最后更是成了三岁稚童都会唱的歌谣……

这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词本就相当于古时的歌曲,诗词当中的句子,也可以称得上是歌词了。

最早的《诗经》,都是可以合乐而唱的。其中,《风》为土风歌谣,《雅》则主要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则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因此才会与‘歌’合而称为‘诗歌’。

后来发展到了唐时,又出现了近体格律诗,由于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后,歌唱的成分才开始减少,进而改以吟咏的方式进行。

但古体诗的传唱,期间从未断绝过,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短歌行》等,又如本朝尚未面世的《圆圆曲》。

只不过,这时的诗词早已分家,形成了词有词牌,配以曲谱传唱,甚而还衍生出散曲的情况。反倒是诗,因多为近体,故而吟诵才成了主流。但一首好的诗作,仍会被配以曲调传唱。

张彦那一首,便是如此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爱秋香》的创作水准和意境,未必真能比得上他作给李师爷那一首。只是后者太过于愤世嫉俗,因而未能受到乐行和士林的欢迎。毕竟,才子佳人、吟风弄月一类的作品,更合乎大多数人的口味……

闲话不提,却说张彦在无意间,就为自己招惹来了麻烦。

卢知县判完口角纷争的案子后,他就被叫去了后衙,当场被县尊喷了个狗血淋头。

什么身为吏员,不思用心办差,整日沉迷诗词小道,徒惹物议汹汹之类的话,那是张口就能来上一大段,骂得张彦心中连连感慨。

“真无愧饱学之士也!”

或许在卢知县看来,他只不过是个小吏,妄想跑去混文人圈子就是‘不务正业’。更遑论,张彦学的不是经书义理,反而沉迷于当下已不太受重视的诗词,而且写的还是抒发男女之情的风流诗词!

老实说,张彦当时就很想顶回一句:“卑职沉沦下僚,仍能一心向学,岂非堂尊教化之功也?”

言外之意是,如果让朝廷知道,就连萧山县里一小小刀笔之吏,都能吟诗作赋,进而广为传唱,不正能彰显您这位老父台重文兴教的大功么?

但经过仔细一想,终究是生生忍住了。

说白了,这县尊老大人无非是因为被耽搁了休息时间,才拿他这个‘始作俑者’出气罢了。

试想,若是放在后世,任何一个正待下班回家的企业高层管理,遇上被迫加班的情况,心中都难免会有火气吧?只不过,这卢县尊担心平白损了自家官声,才强端着一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案牍劳形的样子……

恭谨地接受了老大人长达半个时辰的‘教诲’后,张彦终于可以真正的下班了。

然而问题来了,他错过了今天吃晚饭的时间……依着目前他在衙内正受排挤的形势,此刻才去食堂的话,估计连剩饭都没有了。

正当此时,一张贼眉鼠眼的面相晃入眼帘,不是那白役侯三又是谁?

侯三小跑着来到跟前,贼兮兮地先是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继而幸灾乐祸的笑道:“张哥,又挨大老爷斥骂了罢?”

“有事没事?没事就给我麻溜的滚!”张彦黑着个脸,没好气道。

侯三知道,张彦嘴上骂他毫不留情,其实性子还挺随和的,所以也不在意,只是笑道:“小的一想大老爷的脾气,就知道你今儿要错过晚饭了。这不,小的那边给你留了些饭菜,这会还热乎着呢。”

张彦闻言,大感欣慰。

但他实在瞧不上胥隶食堂的伙食,便拍拍侯三的肩,颇为豪气的道:“走,前头带路,今晚张哥请你吃酒!嗯,选个好吃又不贵的酒家!”

------

来到大明朝都有好几天了,张彦真就没沾过一滴酒。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