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拔营,搬到半山腰去。先前住到半山腰的20个人搬下来住到村里。半山腰有些以山货为生的住家,但是没有旅店。山顶有个气象站,因此修了公路,也通了电。天气总是雾蒙蒙的,十分钟之前还是一片阳明,马上就能被雾气包围,看不见十米之外的帐篷。
前一拨的十几个厚实的帐篷就搭建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这里地势高,下雨也不怕淹。帐篷区旁边是几张可折叠桌子组成的“露天餐厅”。另一个村的十个同学也上山来了,大家分好帐篷,就开始各自收拾,柳依依和陈昕住一个帐篷,两人把席子、薄被都铺在了帐篷的地垫上。试着趟了一下,和打地铺的感觉差不多。完事之后,两人就四处溜达了一圈。
先是听到水声,闻声走去,是一条山溪,几根水管从上游引水到了各个住家,这就是最原始的“自来水”吧?厕所搭在溪水的下游,一个简单的棚子,有水管引水进来冲洗,比山下的强多了。系里还用帆布围出了两间临时浴室,水还是要自己用桶拎。烧水做饭是借用附近住家的搭在外面的厨房。没有地方买蔬菜,只有系里提前运来的各种饼干,面包,方便面,罐头,真空包装的肉食和蔬菜,都分给了各人。经过了前面几天的艰苦,柳依依好像没有听见有人再抱怨山上的条件恶劣。就像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那样,这些艰苦在记忆里只会慢慢的淡化,留下的都是各种值得让人铭记的画面。
山上没有人帮厨,两人一组负责烧几锅水和做一顿饭,其实应该是一顿面条或者一顿粥。做这一顿饭看上去还是很简单的:生火,烧水,下面条,。柳依依和杜晓涵打了头阵。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是柳依依记得小时候,奶奶家有烧柴火的炕,她还是烧过火“玩”的。先用纸和细木条引火,再加入大的柴火,中间要空,保持氧气供燃。直到面条出锅,一切都很顺利,柳依依也有些得意。杜晓涵用长筷子从锅里捞出面,放在一个超大号的不锈钢盆里,说:“柳依依,你端出去,用凉水拔一下。”柳依依把面端出去放在“露天餐厅”的桌上,转头拿布擦了擦桌子……等她再想起来用凉水拔面的时候,面已经坨了……幸好杜晓涵的第二盆拔了凉水,品相还不错,还能吃。山上食品有限,一开始就浪费很可能意味着后面断粮。明白事理的同学们,看着那一盆坨在一起的面,还是很配合的拌上酱分着吃了。柳依依惭愧的恨不得地上有条缝钻进去。
不过有了柳依依这糟糕的头阵,其他一开始对烧火做饭这件事充满恐惧的女生们,似乎胆子也大了起来。不就是煮一锅带热乎气的汤汤水水吗,锅里只要有足够多的水,很难煮得糊,有什么难的。每天做饭的人旁边都有其他人围观取经,事实证明,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积累,越到后面的人,粥和面都越做越好。像陈昕和林旭最后出手的时候,那锅白米粥熬的正好合适,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陈昕谦虚的说:“我都是听林旭的,他说加柴火就加柴火,他说撤火就撤火。给我一个人做,肯定不行。”
在半山腰的日子,和在山下一样。出门,爬山,采植物,做标本,认植物。只是因为海拔高了植物的种类又不一样了。植物群落的生态景观也不一样了。吴教授的要求可一点儿都没有变,每天考十种植物,雷打不动。为了认出这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植物,柳依依们何止背了一百种……
第九天的下午,老师带着学生们来到了山顶。雾蒙蒙的,周围什么也看不见,大家都想等着天气转好,看看云海,就找点事情做做,打发时间。比如拍照留影,单人的,双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一个女生突然笑起来:“哎呀,你们看林旭的眼神,那样的看着柳依依……”大家都来围观,又有人要求转发到群里,柳依依自然也看到了那张集体照里,她在前排,略弯着腰,看着前方,林旭在她后面,抿着嘴笑眯眯的歪头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嗯……宠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