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愣神,忽听刘管家在院外喊道:“少爷、少爷!”

叶绍高声答道:“在这里。”

刘管家走进院中,做了一揖道:“少爷,老爷让你送完李将军后即刻回家,说有事找你。”

叶绍道:“好,咱们这就回去。”说罢出了别院,往叶府而来。其实这荷庭与叶府是相通的,中间隔了一重小弄,片刻即到叶府正门。

叶绍进得大门,便往书房而去,他知道叔父回家后如若无客一般都在书房,只是心中纳闷:这时间尚早,叔父应在府衙,怎么会提前回家?

思量间,他已来到书房门口,敲了敲门,只听里面一个浑厚的男声道:“是绍儿吗,进来吧。”

叶绍推门进去,一名中年男子站在书房中,手中拿着一本书,中等身材,脸微微发胖,黑发黑须,四十多岁年纪。此人正是洛阳刺史叶先城。

“不知叔父叫侄儿来所为何事?”

“我明日前往长安述职,你舅舅托人带信说让把你也一起带去京城,他好久未见你,很是想念。”叶先城放下书本,笑眯眯的看着叶绍。

叶绍一听要去长安看舅舅,自然高兴,呵呵笑道:“好,我也早就想去看看舅父舅母了,还有杨哲那小子,只是一直未能成行呢!”

叶先城笑道:“看把你高兴的,好了,你去吧,今日你要收拾好,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

叶绍点头答道:“知道了!侄儿告退。”说罢出了书房,往自己所住小院而去。

叶先城看着叶绍离开,脸上渐渐陇上一股愁云,这次去长安,述职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杨晓澜派人来报,朝廷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宰相之一的中书侍郎武元衡在早朝路上遇刺身亡!

第二天,叶绍起了个大早,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把行李收拾好了,今天他将跟随叔父前往长安看望舅父。在他印象里,舅父杨晓澜平时不苟言笑,一直是很威严的,但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外甥却是非常的好。自己父母去世早,舅父和叔父都对他关爱有加,叔父性格温和随性,舅父性格内敛刚毅。自小而大,这两个男人不同的性格作风都深深影响了叶绍,养成了他沉稳谦恭、固执好强的性格。说起来已经有很久没有见过舅父了,自一年前舅父从吏部侍郎升任户部尚书之后,就一直公务繁忙,即便是过年也未能有机会相见。这一次能够借着叔父进京述职的机会跟随着去长安,实在是令叶绍太兴奋了,因为兴奋,他甚至在昨天夜里半宿未能入睡,直到四更天时才朦胧睡去,而天方亮又立马醒了过来。如此一夜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但看上去依然是精神奕奕。

陪叔父吃过早饭,就准备上路了。叔父平时都是喜欢轻车简从,但这次却不一样。此次跟随进京的,竟足足有十驾马车,除了前面的四辆马车坐人之外,后面六辆马车全部装上了沉沉的箱子。

叶绍不知道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也对这些不感兴趣。另外还有一队五十人的骑士卫队跟随车队护送。虽然这阵势对一个刺史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但对于叶先城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举动。

在行进的队伍中,叶绍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从未见过,他一直跟在叶先城身边,面皮白皙,黑发无须,穿着白色的襕衫,很是文雅。叶先城看上去对这个人很是尊敬,同他一起坐在第二辆马车上,最前面的那辆马车负责开道引路,叶绍坐在第三辆马车上,而后面第四辆马车上坐着的是几名叶府的随从。

车队一路延驿道向西,从洛阳至长安需要五、六日的车程,为打发时间,叶绍专门带了一箱书在路上看。

走了两日,出了河南道地界,进入京畿道凤翔府,眼看离长安日近,路上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一日傍晚众人抵达潼关,入住潼津县驿馆。《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是关中的东大门。地理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当年大诗人杜甫游此后也感慨潼关之险峻,留下“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一行人连续赶了两天的路,都很是疲乏,进驻驿馆后都是匆匆用过晚饭便各自回房间歇息。叶绍让人将随车带来的那箱书搬进房间,便坐在床沿边上看起书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