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非常抱歉,实在是很对不起!不感兴趣者,论文部分可以直接跳过,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对故事的完整性、对阅读的影响不是很大。追求完整性或完美的阅读者,可细读论文,并不难懂,或许有点意思,或许非常有意思。给您造成了阅读障碍,再次表示歉意!)

(上述提示,稍显太长,由于论文可能是本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第一次出现论文内容的时候,多说几句。以后出现较长论文内容的时候,提示语将会变为:“温馨提示:论文部分可以直接跳过。”)

(论文出现在小说中,有这么几点想要说明的:1、论文难发表,说少了自己伤心,说多了伤人。2、发表了少有人看,学术也有圈呀,近亲繁殖,容易出白痴。3、思想比较超前的论文,引用的几率不大,相当一部分文章,只是为发表而发表,为凑数而发表,要创新干什么。4、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们,思想上整体偏于保守,有些是奴隶、有些是奴才。5、相当一部分论文的写作者,我很怀疑他们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思想。6、自以为思想超前,难容于现时,是我创作小说的动因之一。7、小说中写论文,是我们的尝试,能不能这样写,需要和读者朋友们讨论。8、我认为是可以写的,是塑造形象的一种新的手法。小说的主人公读什么文章,怎么思考,可以反映他的思想倾向。在读写的过程中,我们及时互动。9、如未作标注,论文皆为原创。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以及国家哲学、人大复印、超星学术等去搜,统统没有。如果有,也是我在“起点”发表之后,他们是“抄”我的。当然,“起点”发表的文章也有版权,引用是可以的。10、小说中写论文,可能也是我的原创。笔者忐忑地再三询问,这可不可以?六方会谈,尊重各方,我们多多商量。)

闲言少叙,正式开讲。之前我们说过,赫利众在读高中,这一讲他已经到了大学堂。

2049年,赫利众在岐山大学。读中文学院的他,大一下学期,选了教育学院,著名院士王亚兰教授的课:《考试文化学》。王院士的课太难选了,本来说50个名额,结果有600多个选课。王教授说要批改作业,只有四个助教,还有好多其他的课,忙不过来。最后院里,又给他配了四个助教——专用,增加了200个名额。经过考试,赫利众最后选上了课。一个老师,四个助教,250个学生,在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上课。不知是谁泄露的消息,等第一个选课的学生去教室时,里边已经挤满了400多人旁听。所以,只能移到,可容纳1000多人的小礼堂,去上课。

王副校长确实才华出众,第一节课就把大家吸引住啦,以后旁听的人越来越多,移到可容纳2000多人的中礼堂去这是后话。

第一节课,王博士后一上讲台就示意大家坐。时间紧,人太多,不要站起来了,不必拘礼。她问大家,小考、中考、高考、平时考等等,有许多种类的考试,有参加过考试的同学请举手?黑压压一片。她又问,没参加过考试的同学请举手?大家感觉很奇怪,谁没有参加考试呢?当然没人举手。她示意第一排中间的一个男生站起来,问,你为什么两次都不举手?

助手把话筒给他,男生回答,我上课从来不举手!

王老师笑啦,1000来人哄堂大笑。

你叫什么名字?

赫利众。

王老师说,我叫王亚兰。王老师伸出了手,赫利众也伸出了手。一握,众人,鼓掌,笑。

王老师的课,是从笑声开始的,也用笑声结束。

最后一堂课快下课的时候,王老师问永远坐第一排中间的赫利众说,你为什么对刘灵碧这么感兴趣?赫利众拿着话筒回答,刘灵碧就是刘典正,他是我奶奶的堂弟,我爸爸的舅舅,我的老舅舅。王老师说,大家听到了没有,考试是赫利众的老舅舅,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老舅舅。大家大笑。王老师继续说,老师引进门,修行靠各人,祝大家修成正果!在笑的气氛中,掌声,下课铃声!

王老师的《考试文化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第一个月八堂十六节课,讲概论;第二个月讲廖平胜;第三个月讲刘海峰;第四个月讲刘典正。

在概论中她讲道,每个人都考试,但很少有人研究考试。杨学为、廖平胜、刘海峰、戴家干、刘典正,是我们研究考试绕不过的文化英雄,他们是考试文化史上的高峰。其中廖平胜、刘海峰、刘典正是考试学文化学的三体,三个核心。廖平胜是考试的原理、刘海峰考试的历史、刘典正是考试的未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