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很强调船蛆,有必要对这个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略作说明。
我现在发不了书评,看他在那里误导书友又挺着急,只能单发个作品相关以作澄清。
————————
以下为他的发言
paladin:
“热带温水地区,风帆船几个月就要整个船底刮一遍然后上白料,那玩意主要是油脂可一点都不便宜,而且船底包铜皮不是整个镀铜,是一块块铜皮跟铺瓦一样铺上去然后用铜合金钉子钉上去。铜本身也很软,有水力轧机的话造铜皮很简单,17世纪的技术多次轧制弄出1mm厚的应该不难,菲律宾有大量铜矿,或者直接进口日本铜,如果冶炼技术好,日本红铜伴生银,菲律宾铜伴生金,还有额外收入。包铜皮一次性成本高,每次入港大修也都得补铜皮,但是比木底船维修简单多了。船只使用寿命能延长几倍。十七世纪上半叶,一艘普通盖伦不算炮造价大概32000杜卡特,110多千克黄金,但这是在欧洲的造价,亚洲应该会贵不少吧。照上面某个人说的船底面积,6吨铜是1500贯永乐通宝。700文折银一两(37克左右),大概是2100两银子。自己判断值不值吧。”
————————
这位书友说的东西呢,我看了一下,包括明朝税收的那个。要么似是而非,要么问题很大,一条条来。
1.水力机械动力有多大动力书里写了。铜皮能不能用2马力的水力轧辊机多次轧制成1mm我不知道,我相信paladin也不知道,所以他用了“应该不难”“很简单”的形容,呵呵,还是请这位书友先搞清楚17世纪的水力机械长什么样吧。
——不管能不能轧出1mm的铜皮吧,那对包船底没有用处,他这是在想当然。战舰船底的铜皮,尤其是船头容易腐蚀的部分得层层叠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