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快他就想开了,现在自己就这一个女人而已,名分什么的并不重要,等以后自己有了更多的艳遇在说吧。

闲了一阵子,王主簿等人已经把事情处理好了,现在正式到了农闲时节,李浩然觉得该自己出场做点什么了。

乡勇的训练很有成效,短短两个月,这些人的身体已经较之前有了天壤之别,而且由于有饷银,练民团的举动使得近一万户的百姓家里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李浩然的数十个义子大部分也从民团里撤回了,只留下少部分的人在里面。虽然只是两个月时间,乡勇们对李浩然已经是死心塌地了,不虞有什么问题,至于识字,李浩然在王主簿给本县的生员发放廪米的时候,发现不少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于是便把县里的几十个生员招进了民团。

一开始他们倒是不愿意,不过后来李浩然严肃的对他们说道:“你们以为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让你们当大头兵!”当然这只是在书生面前李浩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态势,重文轻武的思想在大明还是比较严重的,自己不好表现出对军人的好感,即使是民团也不行,他接着道:“而且这些人本是本县百姓,为保安宁而聚在一起的,大家应该记得圣人教诲,所谓有教无类嘛,大家教会这些人识字,也是一件教化的功劳,本官不才,也是做过庶吉士的,谁的功劳最大,等到秋闱的时候,本官不吝保举!”

虽说科举主要还是看自己的本事,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有父母官的保举书,确实是天大的便宜,于是这些人也不再恬躁,卯足劲儿的教这些泥腿子去了,当然李浩然开出的月银8钱,还不包括廪米的待遇也是重要的原因,要知道为了读书,许多人的家境确实很不好的。

接着要做的是对自己收的几十个义子的教育。

之前李浩然一直没有停止对他们的培养,现在这些孩子基本上都能熟读经书了,根据李浩然的观察加上孩子自己的意愿,他把这些孩子分成了几拨。

一拨是习文,都是些很有天分的孩子,李浩然希望他们好好用功,将来及第之后做官就能把自己教给他们的东西传播并实施下去;

一拨是习武,这些孩子李浩然希望能在以后的时间里上阵杀敌,最好还能出几个将帅之才,其中的李肖笛很有潜质,本来按照李浩然的计划是想让他学文,以后做官的,然而他自己却选择了习武。

他知道就在还有不到四年,野猪皮就要反了,身后的陕西要十几年后也会出一个反骨仔,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再一拨是习工的,李浩然本就学的机械,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作用是相当的大,还有一波习杂学,如算学,化工这些,虽然对化工之类的李浩然懂的不多,但是他好歹也是受了十几年的正规教育,很多东西还是会的。

不管是学什么的,李浩然都要求这些孩子坚持锻炼身体,还在孩子们住的地方贴了一条标语“野蛮其精神,文明其体魄!”

李浩然打算再办一所学校,由于宏风所处的府县之间还有一个州,所以宏风县并没有县学,所以开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他差人到县外去找了十几个先生,准备建立学校。

校址也不用再建,白起云走后他的房子被李浩然叫人买了下来,稍加改装,就可以了。

学校的模式李浩然也打算按照自己培养义子的模式来进行,至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人选,武科的有铁柱儿手下的一班好汉,杂学机械就让自己教完了义子再让他们教授就可以了。

很快先生就找来了,看到李浩然列的计划,秦岱沈周几位先生都非常不满,这还是学馆的搞法么?

最后李浩然又耐心的向他们解释道:“几位先生!”秦岱等忙称不敢,毕竟人家是官,还是庶吉士,自己都只是秀才而已,无论地位学问都比不上别人,哪敢当得起李浩然一声先生!

不顾几人的推辞,李浩然继续说道:“大家都是经历过科举的,当中的这其中的艰辛,本官开设的这个学馆,并不只是要培养学童参加科举,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识得字,这也算是普及圣人之教化啊,而教授杂艺,则是希望更多的人以后有一门技艺,生活有着落,不然本县数千名童子都去参与科举,难道是幸事吗?”

众先生这才明白县令大人的用心,忙称惭愧,李浩然笑着说不必介怀,最后他又说道:“既然如此,我们只能选出少部分有天分的学生进入科举科,这个任务就交给各位先生了!”这些先生忙称惶恐。

贴出了招生启事,在七天之内,全县六至十岁的孩童九成报了名,十到十五岁的有四成的报名,总共计有三千余名学生,情况如此好,第一主要得益于李浩然得民心,还有就是就读条件很低,一年的学费只有三钱银子,而且对于学习最好的学生还会有1到6两不等的啥奖学金,所以父母带着孩子报名的时候都一再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争取拿到奖学金。

按照李浩然的计划把学生分好科以后,又开始分成几个批次,学生不需要每天上课,只需每三天一轮,不过不上课的时候也不能闲着,这个李浩然另有安排。

不过李浩然定下的学费确实太低,除去先生的费用,书本,笔墨纸砚这些根本就剩不下什么钱了,虽说现在自己有很多银子,但是李浩然却不打算往里面使,因为即使自己这会儿能救济,但是自己离任后呢,学校岂不是就维持不下去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